從「紅粄」反思客家文化的單面向與多樣化
【文∕廖經庭∕桃園市復旦高中歷史科教師】
日前臺中市東區客家廟大仙公祠舉行慶祝大仙公壽誕,按照往例,市長均會贈送紅粄祝壽,然而今年臺中市長盧秀燕卻改送壽桃,地方人士議論紛紛,認為是「逢前朝必反」情節作祟,但臺中市府客委會出面澄清改送壽桃的理由是疊成壽桃塔,視覺效果佳,並希望將紅粄留給東勢客家庄,成為當地特色,對此筆者有不同的想法。
臺中市客委會其實是好意,希望能將「紅粄」打造成臺中市東勢鎮的特色,因東勢舉行的「新丁粄節」已連續多年榮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以前農村社會非常重視「出丁」(多子多孫),因此客家家庭為慶祝家中新添男丁,經常會在元宵節時,以糯米做成「紅粄」作為祭品,並拿到伯公(土地公)廟叩謝伯公添丁賜福,並祈求祖先和神明保佑新生兒平安長大。然而據筆者所知,目前臺灣尚有苗栗獅潭、屏東佳冬、高雄美濃等地還有新丁粄的習俗,因此新丁粄其實並非臺中東勢特有的習俗,因此只在東勢新丁粄節時強調「紅粄」,似乎有些過於窄化臺灣客家文化的多樣性了。
「新丁粄」強調文化觀念(「出丁」)與飲食文化(「粄」)的結合,臺灣各客家聚落不見得有「出新丁」的慶祝文化,但大部分客家聚落應該都有使用「紅粄」的經驗,筆者印象中在結婚、祝壽或年節喜慶家人多會「打紅粄」分送親友,因此「紅粄」可說是臺灣客家表性的飲食文化,但若只侷限於臺中東勢「新丁粄節」時才強調客家的「紅粄」文化,某個層面來說是不是將「紅粄」文化從客家族群的日常生活實踐中抽離出去了,這樣反而使得「紅粄」某個程度上被「博物館化」,這樣會不會反過來讓「紅粄」文化慢慢從客家族群的生活實踐中抽離出來了,文化固然要宣傳與推廣,但也應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文化不應只是被觀看、被欣賞,文化更是生活經驗與集體記憶的累積,文化話語權也應回歸到庶民的視角。
☉新聞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1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