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中的文讀與白讀
【文/薛常威/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在職專班碩士生】
客家話中有些物件,或人、事,同時會有文讀跟白讀兩種讀法,例如我的孩子文讀成「我子ngo24 zii31」,白讀成「𠊎倈仔ngai11 lai55 e31」。在客家戲曲演出中的喜劇人物或丑角一般不重唱功,主要以念白為主,念白也和其他角色原型有所差異,一般飾演神明或官家的角色使用的台詞都是「文讀」,而丑角用的則是普通口語的「白讀」。
包公:嗯,你兩人又來做什麼呢?
黃梨:𠊎毋係賣水果,𠊎安到黃梨,佢安到楊桃。
包公:兩人毋係賣水果个,該楊桃摎黃梨係你倆儕人个名合姓嗎?
包公:嗯,恁呢講起來,老包清楚了。來來來,有什麼冤枉,說來講。
楊桃:嗄毋知,公主不應該,𠊎愛告公主啦,公主害命。
包公:駙馬爺可知?
楊桃:佢知啦。
包公:既是如此,準備請他駙馬過來。
在此段,奴僕黃梨、楊桃找包公告狀。楊桃跟官家包大人身分不同講的話就不一樣。包公常用文讀,如「做什麼」、「名合姓」、「什麼」、「說」、「可知」、「既是如此」、「他」。而奴僕用的就是白讀,「安到」、「嗄毋知」、「佢」。
為何官家人會使用文讀客家話呢?筆者推測可能是因為過去許多地方官員是由中央政府派任的。客家子弟可以到外省任職,外地人也可能被派到客庄做官。雖然各地方言不同,但是知識分子受教育讀的書,跟政府的公文卻都是用漢字書寫,文讀客家話才可以把書本上的字句,或公文精準地唸出來,並正確地傳達給使用不同方言的人。
例如「他是何人」讀成ta24 sii55 ho11 ŋin11應該就要比白讀客家話「佢係麼儕」gi11 he55 ma31 sa11容易讓外地人聽懂。而且外地官員看著漢字學說客家話,用文讀會簡單許多,只要改變一下聲調就可以了。
在客家戲曲裡,使用「白讀」一般都是地位較低的人物,但是就是這些白讀反而比較接近一般客家人的生活用語。
台灣的客家話,存在著音字脫節嚴重的現象,很難為知識份子用文字記載,而丑角人物在舞台上使用的語言,因其為白讀,雖然有些用語略嫌粗俗,難登大雅,但是反而最貼近客家常民的生活語言。許多丑角都是被眾人嘲笑的對象,但是他們通常也被認為比較老實,坦白,不擅修辭,講的都是直白話,反而更能反應真實的狀況,如果希望透過客家戲曲來了解最生活化的客家話,丑角使用的語言將是最好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