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三明市永安盤藍村(完結)

【文、圖∕梁萩香∕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博士班】




   「盤藍村」觀光景點的第一站,竟然是公共廁所,哈哈哈!!長途跋涉加上村裡零下五度,導致陷入窘境,迫不及待尋找「聽雨軒」(廁所古代通稱溷廁、溷藩,文人雅士美稱其為溷軒,今日女廁美稱聽雨軒、男廁美稱觀瀑樓),隨著老人家指引的方向,小心翼翼踩著堆砌在梯田上的石塊、木板,一層一層往下走,沒住過農村的我,走在梯田上的不規則田埂路,心中驚嘆,覺得盤藍村民非常厲害、技高一籌,從側面遠遠地看過去,聽雨軒像藝術品般懸在半空中。懷疑它不太穩固,因為它只用幾根粗壯木頭支撐著,看不出……誰給它撐腰,害怕眼前木板、紅磚、水泥組成的聽雨軒,因為本來很重,再加上我的重量,一腳踩上去就破了個大洞而摔下山崖去?但沒想到它穩如泰山。

26012

盤藍村聽雨軒外面


   簡陋的山區、鄉村廁所,常常讓人望之卻步,那間讓我不得不靠近的奇特「聽雨軒」,竟然有隔間、有迴廊設計,右轉、右轉再左轉才抵達可解放之處,最裡面還有隔間,隔成三間,公廁竟然有放置打掃用具的迷你工具間,都是用木板、木頭搞定隔間,一看就知道純手工打造,超神奇!! 聽雨軒找不到燈光設備,傍晚時分,我從略為昏暗的公廁小窗框往外看,(本來為了)確認周圍是否有人,無意間發現窗外的梯田美景像幅畫,實在令人驚喜讚嘆!! The scenery really was beautiful.

26012

盤藍村聽雨軒內部


   進到永安盤藍村找老人家閒聊,他們顯得相當緊張,原因是怕生,當地人說一整年幾乎沒有訪客,連離鄉背井工作的村民亦幾年返鄉一次,不常回家,這些住在深山裡的盤藍村民,用手指著東邊方向說,那兒有個「青水畲族鄉」,那兒〜才是深山。青水畲族鄉原本為「區」,後來改永安市青水鄉,於1987年7月福建省政府才批准青水鄉為畲族鄉,轄21個行政村、65個自然村,138個村民小組,哇……聽起來「青水畲族鄉」範圍挺大的。現今通行語言有青水話、永安話、槐南話、客家話,以講青水話為多。

    

26012

青水畲族鄉(烏瓦白牆)鍾家大院(本圖引用自kknews.cc/history/zlearp.html)


   青水畲族鄉位於三明市永安東南部,其東北面為槐南鄉(轄14個村),槐南鄉皇曆村(海拔590米)相當樸實,為什麼突然打岔提到這個小村莊呢?因為它是福建、臺灣李氏宗親心目中的崇高神聖之地,也是「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公認的祖源地之一。

 

26012

盤藍村老中青三代建築物


   盤藍村民除了會講客家話,也會講永安話,這永安話與三明話最為接近,三明話舊稱三元話,是閩中語的一種方言,最多通行於三明市三元區及梅列區(唐代時的方言稱尾歷),其變調較為簡單,快說變調、慢說則不必變調,也算有趣。盤藍村與青水畲族鄉現在是隔壁鄰居,聽說以前在一塊兒,故村民往來較外地人密切些,田調發現,將這區域切割成三等分,較接近平地的鍾姓開口便說閩語,經濟條件佳,中間區的盤藍村鍾姓說客語,經濟條件普通,有意思的是深山裡畲族鄉鍾姓說畲語,經濟條件差。住平地的人,較多居民可說雙語或是雙語以上,可以跟山區溝通,愈山區的居民,他們閩語說來生硬,雖然在語言上大多仍能溝通,某些詞彙聽來也像,但深山裡鍾姓居民確定自己為畲族,其他地區居民確定自己是客家人、是閩南人,受訪者自己的「自我(身分)認同」,會依自己接觸的大環境影響而改變,這從平地到深山居民的-m、-n、-ng韻尾是愈往山裡方向走,韻尾就愈往口腔較裡面的舌根位置走。

 

影片:製作艾粄的傳統方式(影片)


   「青水畲族鄉」解放前叫「龍青鄉」,因一清澈見底的池塘而得名,是閩中地區古建築稠密的鄉鎮之一,現存古建築數量有400多,較精緻的有100多,當地以鍾姓、藍姓為主,當地仍有鳯凰圖騰及崇拜盤瓠,有名的鍾家大院石柱及牆壁仍看得出鳯凰圖騰、盤瓠王公刻痕。這裡的大腔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有千年犬王演繹畲族文化,另外有鳯凰舞、儺舞、打黑獅、畲族竹竿舞(當地人喜愛的娛樂項目;戲曲內容為耕山狩獵結合盤瓠而產生)……等。這裡還有很多人穿「大襟衫」,以紅、藍、黑為主色,衣裳甚至袖口都有許多刺繡,除了花紋圖案,最多為鳯凰圖案,聽說這代表三公主(盤瓠王的妻子),也象徵幸福(在自己身上)。

  

26012

畲族準備祭祖的艾粄


   這裡的農曆三月三日(以前清明祭祖的日子)及過年,是一樣重要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蒸烏米飯(食材多放些就像鹹味八寶飯)、打粄(捶打米糰成糕點)、祭祖(畲、客皆重視)、包許多糯米果(較扁圓形的客家菜包)、炒米(也有人稱它為打油茶;鹹味擂茶)、堆糕盆(一層一層往上堆高的艾粄、紅粄)、打黑獅(與客家舞獅、弄獅差不多)、跳竹竿舞、唱山歌……,有趣的是唱山歌,當地方言直接講「唱歌仔」,「唱歌仔」不僅僅是唱歌這個動作,而是指唱山歌(山野、田間即興演唱的民歌),非唱其他類歌曲,以上畲族節慶內容與客家文化相似之處實在很多,是巧合嗎?項目多得讓人覺得並非巧合。畲族鍾家介紹他們大約240年前從江西遷徙過來,這遷徙路線及語音現象,與法國語言學家Laurent Sagart在〈ON GAN -HAKKA〉提到江西省臨川等地往福建省方向移動之語料比較、語音演變,竟不謀而合。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岳哲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