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陋的山區、鄉村廁所,常常讓人望之卻步,那間讓我不得不靠近的奇特「聽雨軒」,竟然有隔間、有迴廊設計,右轉、右轉再左轉才抵達可解放之處,最裡面還有隔間,隔成三間,公廁竟然有放置打掃用具的迷你工具間,都是用木板、木頭搞定隔間,一看就知道純手工打造,超神奇!! 聽雨軒找不到燈光設備,傍晚時分,我從略為昏暗的公廁小窗框往外看,(本來為了)確認周圍是否有人,無意間發現窗外的梯田美景像幅畫,實在令人驚喜讚嘆!! The scenery really was beautiful.
這裡的農曆三月三日(以前清明祭祖的日子)及過年,是一樣重要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蒸烏米飯(食材多放些就像鹹味八寶飯)、打粄(捶打米糰成糕點)、祭祖(畲、客皆重視)、包許多糯米果(較扁圓形的客家菜包)、炒米(也有人稱它為打油茶;鹹味擂茶)、堆糕盆(一層一層往上堆高的艾粄、紅粄)、打黑獅(與客家舞獅、弄獅差不多)、跳竹竿舞、唱山歌……,有趣的是唱山歌,當地方言直接講「唱歌仔」,「唱歌仔」不僅僅是唱歌這個動作,而是指唱山歌(山野、田間即興演唱的民歌),非唱其他類歌曲,以上畲族節慶內容與客家文化相似之處實在很多,是巧合嗎?項目多得讓人覺得並非巧合。畲族鍾家介紹他們大約240年前從江西遷徙過來,這遷徙路線及語音現象,與法國語言學家Laurent Sagart在〈ON GAN -HAKKA〉提到江西省臨川等地往福建省方向移動之語料比較、語音演變,竟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