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還有民間文學無
【文/羅肇錦∕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榮譽教授】
羅肇錦教授 聲檔 — 現下還有民間文學無 (四縣腔)
民間文學在中國、在臺灣,一直就在民間流傳。無人用漢字寫成作品,也無人認為該做得安到文學。就恁樣,上一輩个人講分下一輩人个聽, 聽著个人又用厥个話,講分別人聽,傳等下去。故所這種民間口傳口所形成个文學安到「口傳文學」,也安到「口頭文學」。這種文學,(同)用一般个文字來表現个「俗文學」就無共樣。
就因爭係口傳口,無共樣个口,就會傳出無共樣个東西(像故事、神話、諺語、歌謠、令仔……等等)。結果,共一個故事,無共地方、無共時代,流傳到背尾, 就會有兜仔變化、有兜仔差別,這就係民間文學个第二特色「變異性」。
除忒口頭性、變異性以外,民間文學係毋知麼人寫个,無作者姓名,淨知哪流傳出來定定。也做得講係民間集體个創作,各地就有人去傳去講,你傳吾个、你傳(亻厓)傳、你講佢講,緊講緊變,緊傳緊多作者,這就係民間文學个第三特色「匿名性」(也係集體創作性),同一般有名有姓个作家文學無共樣。
像一個「李文古故事」,梅縣該片講李文固係松口人,明末清初个秀才。還細時就精靈古怪,聰明好抓作人,尤其同厥叔同佢个細叔姆、先生、同學、搞伴仔之間,搣出一大堆个笑料。傳到臺灣,就改變好多仔个笑料,也共樣流傳下去,像梅縣袁祥宗所傳个李文固。係講李文固阿叔李二何,分明朝解職轉到梅縣,心肚不滿,就在厥拐棍仔項刻等:「用之則行,不用則藏,唯我與汝相賴」,李文固看吔偷偷仔也在拐棍仔項刻:「危而不恃,顛而不扶,愛汝有何作用?」李二何分侄仔諷刺了後,就將拐棍攉忒。這段故事臺灣个李文古笑科,因爭愛配合表演唱曲,較難表現,故所一般場合,就無拿來傳講,慢慢仔同梅縣就有差別,這就係民間文學个變異性,兩片就毋知作者係麼人,故所也有厥个匿名性,這故事係用講用唱來表現个,故所也係口頭性同表演性个民間文學。
這兜民間口傳口流傳下來,當豐富又有歷史傳承个文化之寶,對每一個族群來講,係傳承文化命脈个所在,也係代表族群本身特色文化个重點。尤其一個分人統治無自家語言自主性个族群,下二擺愛恢復自家語言文化,尋轉自家文化特色該下,就愛靠自家个民間文學所傳承下來个種種特色,去建立、去組成自主性个文化。像德國從法國統治當中獨立出來,就靠民間流傳个日耳曼語,傳承德國民間文化,脫離法國統治以後,也靠民間文學來重建自家个文化。其他像芬蘭脫離瑞士,乜係靠傳承芬蘭語言文化个民間文學,正有辦法尋轉自家个芬蘭文化。客家人一直就講別人个話,自家个語言文化慢慢仔就消失特咧。下二擺,乜愛靠客家民間文學所傳承个語言文化,來重建自家个文化特色。
毋過,文化生命拚毋贏時代進步,今晡日媒體網路進步忒遽,網路電視吂發達以前,自由講古傳分後代無記名个作品,抑係大家坐到涼樹下、禾埕肚,大人講分細人仔聽个東西,現下全無辦法傳承接續下來,大家一有閒就揇等電視、電腦、手機,無機會聽長輩个老古人言。該當然,祖先留下來个口頭文學在這代人就會斷層。下二擺係講還有流傳民間文學,可能伸著網路流傳个毋知作者个笑料同歌曲,抑係半打油詩等等个東西。其他祖先流傳下來个故事,像神話,抑係諺語感情、智識智慧,一抹煞會攉到淨淨,轉換到網路流行个俗文學定定。也就係講有歷史性傳承性个口頭作品,因爭無承傳个能量就會日漸日消失,留下來个係網路流行个俗文學,這兜有文字記載个東西,就毋係口傳文學咧,加上有作者有版權也無係集體創作,該就無變異性吔。
總講現代網路發達之下,客家民間文學係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