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即將再起?親自走訪「反兼併」的集會現場
文、圖∕樓和念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一)Palestinian lives matter:弗洛伊德事件五天後,以色列也出現因為警察執法過當而殺人的事件
隨著「Black lives matter」,因應在地議題也出現「Palestinian lives matter」。5月26號,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被警察射殺,群情激憤,讓「Black lives matter」的標語又重新浮上檯面。就在事發五天後,以色列也發生了警察執法過當的悲劇,5月30號,Eyad Hallaq在耶路撒冷,被以色列的警方以可能持有攻擊武器的原因射殺,但事後證實,他並沒有攜帶武器,他的父親在採訪中提到,「雖然他今年32歲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齡依然停留在 8 歲或 9 歲,他從來不會去分辨阿拉伯人或猶太人,基督徒或是穆斯林,對他來說,這些人都是一樣的,他也不知道警察、軍人是什麼。」被警察誤殺、受害者患有精神疾病,再加上兩起事件只差了五天,讓兩件事情在當地被高度串連,Palestinean lives matter在社群上擁有許多響應。
目前總理內坦雅胡下令會重新查辦事發經過,試圖還給民眾一個合理的交代,但依然抵擋不住這股抗議風潮的升溫。
有人認為All lives matter在某些語境下,讓黑人的處境又再次被其他弱勢群體消費,置換了詞彙來稀釋大眾對於黑人議題的關注度,我想這句話的問題,在於出現的時機點,但是其內容概念並沒有錯,這個標語之所以能在各地遍地開花,正是所有生存權利被壓迫的群體,反映出一種共同呼告。
(二)死了一個,恐怕還會有無數個:群起反對以色列新的兼併政策
這場集會,33個小黨聯合組織,除了聲援Eyad Hallaq,要求更平衡的警民關係外,他們更重要的目的,是以色列在川普的支持之下,又有激進的兼併行動,他們對於這個行為表示反對,因為一旦兼併政策通過,就沒有人能夠保證傷亡人數是不是能夠壓在個位數。
內坦雅胡(小名Bibi)五月中宣布,將把目前巴勒斯坦佔領區的土地,其中的30%併入以色列領土,並預計在七月一號,把此項議案送入國會,而實際的兼併方案未有定論,日期也只是預計,延期不是偶然,但七月一日仍然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截止期限。
這項兼併政策,對以色列來說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一個大叔看到我站在廣場周圍,主動跑上來問我是哪裡人,並且主動地跟我解釋狀況,在六日戰爭(1967)戰勝之後,以色列大舉擴展領土: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現在這些土地的主權爭議,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但是聯合國並不贊成以色列的併吞,「強烈建議」把這些土地還回去,但對於以色列而言,打贏的地方就是我的,到嘴的肉憑什麼要我吐出去?而這就是他跟我解釋的論點:「以色列怎麼會違反國際法?」這次的兼併計畫只是把在川普的支持之下這項計劃重新啟動,如此而已。走之前他遞給我一張名片,自稱是一名獨立研究員,跟我說如果有興趣的話都歡迎跟他討論,打贏了就是打贏了,成為沒辦法被反對的事實,大概也是他能夠這麼有自信、不畏懼辯論的原因吧。
但是在場的支持者顧慮的事情,顯然和這位獨立研究員不同,他們大肆揮舞著巴勒斯坦的國旗,表達對於巴勒斯坦主權的支持,更精確的說,支持他們享有不被兼併的權利,目前的兼併計畫一旦施行,巴勒斯坦境內的土地基本上都成為了飛地,土地被以色列政府切割且包圍,難以發展經濟之外,甚至要伸張各地的主權也會綁手綁腳。
(三)不被信任的政府:內坦雅胡是第一個在位時被起訴的總理
除了對於政策的不滿之外,他們對於政府本身也充滿不信任,場邊掛了巨大的橫幅寫著「crime minister」,因為內坦雅胡在參選之前才被檢察官正式以收賄、詐欺、背信為由起訴,在宣稱自己無罪的狀況下,依然參與了三月初的第三次選舉,試圖解決以色列空轉一年無政府的狀態,最後他以些微的差距成為未過半的最大多數黨代表,再次取得組閣權,和第二高票的當選人協商輪流擔任總理,也至少讓以色列在面對疫情的侵入,不至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簡單介紹一下他的背景,他是史上第一個在位時被起訴的總理,也是總計時間為最長的以色列總理,曾傳出舞弊、歧視阿拉伯族裔等爭議,處理領土問題的鐵腕作風,大破大立的同時卻也臭名遠播,大家對他的評價,就像是台灣人對於韓國瑜一樣,充滿爭議,之前上課的時候也聽過同學就在課堂上說,他不知道要怎麼家人溝通這件事情,雙邊的聲浪各自堅定,卻也把這股旋風吹進每個家庭裡面。
(四)支持和平運動的也不見得是年輕人,也在集會現場看到最感動的畫面莫過於這個奶奶,很意外的是,一直以為支持和平運動的大多會是年輕人,但卻在現場看到很多爺爺奶奶,目測他們的長相和穿著,看起來並不像是阿拉伯人,而她們的年紀,應該都和大屠殺相距不遠,頂多是倖存者的第二代,想想也覺得很感動,奶奶說手上的包包、脖子上的圍巾、還有頭上的帽子,都是她自己做的,一半以色列的國旗、一半巴勒斯坦的國旗,手上舉著反兼併的牌子,不用言說,她並不是因為住在附近所以路過的吃瓜群眾,她的支持表現在行為裡面,在我經過她的時候,她主動跟我握手,我問她能不能夠拍照,所以才留下這張照片,也是我當天拍到最喜歡的照片。
(五)拉賓總理,曾經是和平談判的曙光,在20年後,支持和平談判的人又回到這裡束起點點星光
拉賓廣場(Rabin Square)大概可以類比成台灣的中正紀念堂或是國父紀念館,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也是集會遊行最常使用的場地。拉賓(Yitzhak Rabin)是以色列建國後第一個左派總理,和阿拉法特(Arafat)同期,在阿拉法特的主張從一開始的武力攻擊轉作和平協商後,雙邊也開始和談,最後雙雙在1994年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是拉近以巴關係的一大近程,只可惜在有實際的作為之前,就在隔年的一場公開演講中,被以色列的右派激進份子射殺,暗殺的地點就在這個廣場上,因此更名來紀念這位總理。
拉賓下台之後,內坦雅胡上任,如上所述讓政壇的施政方針大轉彎,在以巴政策上帶領以色列從左派走向右派。拉賓總理,曾經是和平談判的曙光,在20年後,支持和平談判的人又回到這裡束起點點星光,回朔這個廣場的名稱由來,雖然我理性地曉得,站在場上的人依然是當局中的少數意見,但在感性上還是相信這股拒絕兼併的風潮能夠像星星之火一般燃起,取代戰火燃起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