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永春田調趣
【文、圖/梁萩香/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博士班】
去年底上映的電影《葉問4:完結篇》,甄子丹親情戲碼精彩,打鬥場面也讓觀眾目不暇給,跟泉州朋友聊起詠春拳,因為有一說法是詠春拳始創於福建永春縣,她老家永春(古稱桃源)現在也還有些武術團,傳授拳法永春白鶴拳,也是女師傅創的,種種說法正巧與葉問故事雷同,所以我們閒聊及討論起來。
前年暑假去浙江南部麗水市下轄的景寧畲族自治縣田調,特地繞過去安徽爬黃山,因為浙江省景寧至安徽省黃山,距離不算遠,等於咱們台灣的台北市重慶北路中山高入口到嘉義火車站。黃山市,舊稱徽州,地處安徽省最南端,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在黃山景色壯麗的「西海大峽谷」途中,因地形險峻,某些路段好像一不留神就會摔下去,必須全神貫注、手腳並用,才能順利向前行進,感覺自己不停地爬上、爬下,體力、腿力跟不上自己預排的進度,跟陌生人沿路加油打氣而變成好朋友,道別前互相加了微信好友,偶爾能在「微信」朋友圈得知他們參加了某人喜宴,或是學校舉辦了什麼活動?(喔!忘了介紹他們是廣東梅州教師團,有一對姊弟還跟我同姓梁),幾次簡單問候與聯繫,聊到梁老師姊弟祖籍,沒想到他們祭拜的松崗公,是我家來臺祖叮嚀不可忘記的人,天哪!全身起雞皮疙瘩,真不可思議,世界之大,怎麼會這樣巧遇自己素未謀面的宗親啊!實在太奇妙了!
去年,飛到「北回歸線」以南的湛江,在廣東省雷州半島尋找「石狗公」、「石狗王公」、「石狗伯公」(雷州現今許多鄉村仍然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祭拜的土地公,大多數仍能看出「石頭伯公」造型為狗頭人身)花費十多天,驚訝、驚嚇或興奮的心情拍攝的照片,也傳了幾張給朋友們欣賞,盤瓠信仰的證據!某日,微信朋友圈詢問詞彙發音提到畲族,朋友的朋友告訴我說,她很好奇為什麼想認識盤、藍、雷、鍾四個姓氏的人,說她家鄉旁有個「盤藍村」,但沒有盤、藍、雷姓氏,全村都姓鍾,全是客家人,不是畲族,不知道是不是我想採訪的對象?若真有興趣,歡迎前往調研與旅遊。哇!乍聽之下就覺得太「畲」了,盤藍村(鍾屋),讚啦!好興奮,必須趕緊擠出假期一探究竟。
找「盤藍村」,沒想像中順利,之前在湘西、浙南及雷州半島都有鳯凰路燈或鳯凰圖騰,這盤藍村沒鳯凰指路了,直接百度查詢「盤藍村」三個字的話,沒有太多資訊,很令人失望,但我不想放棄,決定猜猜看,從較大的城市開始查詢,再依查到的關鍵字或地名繼續查詢,一個個串連,才慢慢有點兒眉目,原來,調研也需要考驗耐心,查資料有點像警察辦案,抽絲剝繭,終於,查到「盤藍村」附近的蛛絲馬跡,發現土地重劃不只一次,哦~找不到「盤藍村」是因為大方向錯了,才會讓人找得那麼辛苦,不過,沒關係,我要學習「導航系統」,走錯路,重新計算中……,哈哈哈,現今為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羅坊鄉盤藍村。
在地圖上研究幾條路線往目的地出發,原本計畫從(地圖上看起來)較近的廣東梅州進去,問了當地友人才知要翻山越嶺,友人建議從福建泉州繞過去,因為大部份路面較平坦,路也比較寬,比較好行駛,他們說某些路狹窄到事故頻繁,翻下懸崖的車子不少,聽起來頗為擔憂,尤其我是外地人,路況不熟,希望我別為了省時間而選擇捷徑,那捷徑包含髮夾彎(亦稱羊腸彎),討論後,終於決定花六小時走最耗時間的路線,理由是安全,晚點抵達落腳村落而已。
快馬加鞭地趕路,沒有預期的順利,就像黃山「西海大峽谷」那樣,計畫趕不上變化,於是決定在夕陽西下前,趕緊岔往泉州市永春縣城方向找住處,泉州好友怕我不見,一直追蹤我的位置,知道我往永春走,再三邀請我去她們老家(永春縣一都鎮林山村),叫我省下一晚住宿費當田調盤纏,濃濃人情味,盛情難卻啊!因為老家在山上,只剩老母親一人獨居,擔心我堅持住旅館,她一邊勸我、一邊啟程,為了我,她揪在外上班的兄弟姐妹回「一都鎮」聚餐,讓他們的老媽媽驚喜得從晚餐煮到夜宵也不疲倦,還一直笑呵呵的忙著。
在這兒住一宿,主人家像是全體總動員,殺雞又殺鴨,還摸黑到山坡菜園摘菜,全家人忙碌不已,滿桌子的菜像煮沸的湯鍋,湯都快滿出去了,還一直加菜、上菜,讓人很不好意思,但他們好熱情,除了在廚房裡外忙碌穿梭著,還打電話邀請村長、宗長一起來吃晚餐,附近親友像看什麼似的湧進房子裡,不停解釋,請我見諒,說他們山裡頭沒什麼客人,至少記憶中有四、五年沒有外地人來過,更別說是台灣來的,哈哈哈……台灣來的?看他們誠心誠意招待我,我不敢自嘲是台灣猴兒。
朋友老家「一都鎮」有「山歌小鎮」美譽,中、老年人大多在山區工作,當地盛產竹筍,他們認真挖筍,收入其實不錯,朋友說她們三餐都會出現筍,例如竹筍排骨湯、竹筍燜肥肉、芋卵炒筍塊、筍絲炒酸菜、竹筍炒肉絲、筍片炒魔芋、竹筍炒白粿……,除了台灣常見料理方式,餐桌上某些菜色,我個人覺得配菜方式特別又好吃,很少見到這樣炒的,芋卵炒筍、魔芋炒筍、酸菜炒筍、白粿炒筍,竟有Q彈的寧波年糕?泉州人也喜歡吃這種年糕? 好奇的隨口一問,有了大發現,這「白粿」(讀p«11 k«53)是用平日吃飯的米去製作、存放,朋友家吃在來米飯,朋友說附近村莊大多數人吃在來米,以前都只有家裡添丁跟祖先、土地公等神明報告才製作,現在經常製作,市場也有賣,為了區分,祭祀用的白粿,要在粿中間點上紅點,沒有紅點的則可三餐煎、煮、炒、炸食用,祭祖時要堆疊,三個一疊,先疊成三堆,最後在三堆的中間上方再一疊,總共十二個白粿,拜土地公也是這樣堆疊,乞求祖先及神靈保佑小孩平安,或感謝眾神們護佑小孩健康長大。啊!這不就是我們客家人的「新丁粄」?沒想到我母親提過的童年記憶,在我眼前重現,主人家平日都煮「在來米」飯,不是我熟悉的蓬萊米,過年、過節或有客人來訪時,會刻意製作「白粿」招待,我從小只知道在來米製作蘿蔔粄、水粄、芋粄等,根本就沒吃過在來米煮的飯,要不是媽媽曾經提起,我真不曉得有人三餐吃在來米飯。朋友留我再待一天,說隔天帶我去找宗長拿鑰匙參觀家祠,或許會有收穫,我心裡好感動,每一次田調都有許多貴人相助,我要認真一點兒,早日將佐證資料蒐集齊全,才不會辜負貴人們。(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