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41期 2020/01/15 出刊/ 半月刊

 

 

到了「國外」,別隨便祝人「聖誕節快樂」—— 12 月 25 日,我在以色列

【文/樓和念/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今年的 12 月 25 號,我在以色列,才發現不是所有「外國人」都搶著過聖誕節。 那天參加完交換生的活動,離開時跟朋友打個招呼──除了掰掰之外,通常還會多個祝福,就跟中文還會說句「保重、加油」一樣──比如說,最近在忙考試,那就會祝對方「wish you good luck」;如果沒什麼特殊的事,就說「Have a nice day」。

  但今天不是普通的一天,今天可是聖誕節呢!我的「Merry Christmas」正要脫口而出,結果被朋友搶先問了一句:「你慶祝聖誕節嗎?」

  在台灣和許多地方,是「聖誕節」無孔不入,還是商業手段無孔不入?

  這一句「你慶祝聖誕節嗎?」在我腦中掀起一陣高速運轉。什麼?台灣的聖誕節不都是「國外」來的嗎?連在台灣我們都理所當然地互道聖誕節快樂了,怎麼到了「國外」會被問這個問題?而且……怎麼的「慶祝」才稱得上慶祝呢?

  不可諱言的是,在台灣,以及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聖誕節確實成了一個眾人皆知、也很商業化的節日。

  根據維基百科顯示,全世界「廣義基督信仰」(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等)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三成 。但 12 月 25 日這天「慶祝聖誕節」的人,則可能接近 90%⋯⋯。全球大大小小無數城市,都在這天卯起來進行聖誕節的城市造景,要不再辦一場聖誕演唱會;商家也經常藉此日推出購物節特惠活動、「耶誕大餐」等……因應聖誕節而出的行銷手法形形色色,每年推出,每年還是人擠人。

  儘管台灣完全稱不上是「基督教國家」,這天卻也同樣被耶誕節獨佔──可是這個「聖誕節」,倒是比較像行銷團隊創造出來的「賺錢時節」。

  也因為這樣,我在朋友一問之下才頓時想起來,「聖誕節」慶祝的是耶穌誕生,理論上是一個屬於有著相關信仰者的節日。如果我從小到大的「慶祝」,都不曾跟耶穌誕生有關,沒有上教會,甚至沒見過耶穌雕像、十字架,只是在這天出門吃飯看演唱會,這樣也稱得上「慶祝」嗎?身為一個「卯起來過基督教節日」,但其實自己並沒有信仰的亞洲人,被這麼一問,還真的讓我莫名心虛了。

  人在以色列,發現不是所有「國外的人」都過聖誕節

  朋友的問題,讓我思考自己行為本質上的矛盾。但他會有這個「文化敏感度」問我這個問題,更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對話發生的地點,在以色列。

  跟聖誕節同期,以色列從 12 月 22 日開始,絕大多數人慶祝的,是為期八天的光明節(Hanukkah,註一)。光明節是什麼?用最容易記得的方式表達,是:這是一個充滿燭台,跟「免費甜甜圈」的節日!

  「光明節甜甜圈」的正式名稱,叫做 sufganiyot 。雖說是「甜甜圈」,但麵包本身沒有洞,實心有內餡,最常見的是草莓口味,巧克力、焦糖(註二)也很容易見到。

  在以色列,身為學生,到處都可以吃得到免費的「甜甜圈」。上課上到一半,老師經常會端出甜甜圈讓大家放鬆一下;在交換生的某次活動,大家各自一人一菜,主辦方也豪氣地準備了三種口味的甜甜圈讓大家拿。再者,因為光明節,有幸第一次進到以色列的台灣辦事處,聽光明節的故事。當然……又有免費的甜甜圈。

26012

在圖書館舉辦的點燈儀式,滿桌的「甜甜圈」讓大家自行取用,最陽春的草莓口味,吃起來就是台灣廉價版的草莓果醬。後方的綠色實體則是造型的九臂燈台。圖/Ho Nien Lou)

  「點燈儀式」在這幾天,也是隨處都可以見到:走一趟特拉維夫(Tel Aviv)市區,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九臂燈台。拉賓廣場(Rabin square)上,甚至投影 12 層高的九臂燭台──在光明節的八天,第幾天就點亮幾個燈泡。最特別的一次經驗,是在圖書館看書看到一半,突然聽到廣播說要點燈,一群人於是圍到入口處,大家一起唱著光明節的歌曲,讀書到一半的以色列同學們,也在圖書館內唱起歌來。

26012

(在拉賓廣場的投影燭台,光明節第七天,只剩下最後一個「燭火」尚未被點燃。圖/Ho Nien Lou)

  在過去,燈台會被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其中一個朋友說,由於他們家人丁眾多,光明節的時候,窗邊甚至會擺滿將近 80 支蠟燭,簡直是蠟燭山!上科技人類學的時候,老師也提到,過去大家燭台會放在窗口,越吸睛越好,但是隨著現在生活習慣改變,不見得家家戶戶都有大窗戶,科技就成為節日的好朋友,放在隨意的角落,拍張照上傳,Instagram成了供人觀賞的「窗口」──從這個角度切入觀察一個節日的演化,確實很有趣。

  因為缺油,所以有油就要多吃點──關於光明節的由來與歷史

  為什麼光明節會有這麼多燭台跟「甜甜圈」?以下就用幾個故事,講解三者之間的關聯:

  首先,距今將近 2000 多年以前,繼巴比倫帝國佔領並毀壞了猶太教的第一聖殿後,當第二聖殿好不容易修好後,猶太人又被希臘人打敗了。希臘軍隊攻佔耶路撒冷,佔領了聖殿,以色列王國成為希臘的一省,帝國也強行改變猶太人的日常生活:禁止讀妥拉(Torah,猶太教義經典),禁止過安息日(shabbat,每週五太陽下山到週六太陽下山,期間禁止工作)、禁止吃 Kosher(比清真還嚴格的飲食戒律),甚至要求他們吃豬肉……等等。

  這種無法兼容多元的強硬手段,導致猶太人受不了,進而揭竿反抗。而結局當然也要符合節慶的傳奇色彩:猶太人最後終於以寡敵眾獲得勝利,收復了第二聖殿,並恢復當地宗教自由。

  為了慶祝這場勝仗,他們重修聖殿、燃點燈台,但戰後物資匱乏,要點燈時發現只剩下一罐橄欖油 ,而奇蹟又出現了:原本只能預計只能燒一天的油,卻整整燒了八天八夜。這便是光明節連續八天,都要點蠟燭與「吃甜甜圈」的由來──因為當初缺油,所以有油就要多用油、吃油,油炸的甜甜圈就成為(讓人發胖的)首選!

  簡單來說,這個節日不只不斷提醒猶太人失去國家的痛苦,也強調了猶太人能在極險的環境中存活的能力。這些傳說故事裡的幸運,當然可以用「上帝選民受到眷顧」的觀點解釋,但也可以理解為猶太人藉此緬懷、紀念前人不畏逆境的儀式。

  「那你們一起慶祝嗎?」讓人臉僵了一下的問題。

  「光明節」跟「聖誕節」,乍看之下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在年末,都有送禮物的傳統。同時你吃薑餅人、拐杖糖,我吃甜甜圈;你點亮聖誕樹上的小黃燈,我點亮窗口的蠟燭。「那你們如果彼此有不同信仰,會一起慶祝聖誕節跟光明節嗎?」

  這件事情在以色列,可沒有那麼簡單。時至今日,雖然也能在以色列的大賣場裡看到商家用聖誕襪、聖誕樹、小黃燈裝飾,或是販賣這些商品,但是對於當地大多數相信猶太教義的人來說,同時慶祝聖誕節跟光明節?萬萬不可能──這牽涉到他們理解的世界觀,基督教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但在猶太教的信仰裡面,彌賽亞至今尚未降臨:這對基督教徒來說,等於變相地否定了耶穌的神聖地位;至於對猶太教徒來說,慶祝不是彌賽亞的耶穌誕生,也有些莫名。

  回到故事的最開始,那個問我過不過聖誕節的朋友,看我猶豫了,他大方地說「anyway, if you don't celebrate Christmas, then happy holiday!」確實,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祝福都要小心翼翼。

  在這個所謂自由主義當道,多元價值都應該被同等尊重的意識下,「聖誕」不再、其實也不該是每個地方、每年年底的主宰節日。在這天,彼此互道「節日快樂」才夠「政治正確」。

  

  註一:因為採用不同曆法,光明節有可能在西元年的 11 月至 12 月之間,因此光明節和聖誕節不一定每年都會同時。

  註二:嚴格來說應該是「dulce de leche」口味,味道類似焦糖,但經友人提醒才知道略有差別!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由《換日線》授權轉載)

     





  Facebook Twitter Line

▲BACK

贊助單位 /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