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40期 2020/01/01 出刊/ 半月刊

 

 

「不經濟實惠」的興趣:在國外跟陌生人破冰觀察紀錄

【文、圖∕樓和念、Google圖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很多人會說交換生活是一個輕鬆的階段,因為相對來說沒有學位壓力,對畢業的GPA也沒有影響,每學期的基本學分也比正常學制低得多,(在我們學校甚至只規定最多五門課,最少選幾堂則不管),如果用效益來衡量,這項投資的能夠回本的東西確實很未知,因此對有些人而言,交換是一個「不經濟實惠」的決定,在某場企業的說明會,人資更直接建議學生不要去交換,直接拿offer,賺錢再出國旅遊「比較實在」。

  所以身為一個「不實在」的交換學生,我也盡責地發展一些「不經濟實惠」的興趣,最近,樂著當人際關係觀察員,第一篇,是從兩次的陌生人聚會裡面,整理出一些關於「破冰」的田野筆記。

  在實際參加所謂的「party」之後,發現實際比我想像中的冷靜很多,大部分時間就是讓群拿著酒杯的陌生人,在大半夜的,而且意識不見得很清醒的情況之下,開始用英文跟另外一個陌生人自我介紹,身兼自己國家的觀光大使,介紹自己順便介紹自己的國家。我最大的疑問大概只有一個,這些對話到底為什麼不能在清醒的大白天進行,大半夜的、想睡覺還要在陌生人面前條理分明,這就是party嗎??

  (當天晚上的party也在戶外,但好像就少了一點凝聚力,大家各聊各的,場面沒有像照片裡這麼活絡。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fIHozNWfcvs)

26012


  但當然也有可愛的故事發生,那天晚上學校學生會在海邊辦了一個正式party,但是門票很貴,所以交換生的社群就自己辦了一個免費的露天pre-party,邀請我們到其中兩個交換生的公寓,進行一場大半夜、條理分明的「聊天儀式」。跟了一個德國男生講話,就我這個party初學者也能感覺,他的聊天方式不會太吃香:會很仔細的把一個話題的細節講完,講話的方式靦腆害羞,(雖然穿腋下擋開很低的背心),大概不意外他之於這個空間的格格不入:休息時間喜歡聽音樂、煮飯,大概也常一個人,外表上不是最搶眼的,身材偏高瘦,再加上只穿(腋下擋開很低的)背心顯得更單薄,更容易被忽略。

  問了我喜歡的音樂類型,可惜我對音樂真的一竅不通,甚至我聽音樂都聽歌詞,但他又不懂中文的音樂世界。問我台灣有哪些經典的菜,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每次都用水餃搪塞,我只好認真想了一下「喔!Netflix上面有個紀錄片,第一季都是亞洲食物,也有台灣,你可以去看一下」結果給出一個跟沒給一樣的答案(苦笑)。

  其實party可以說是個價值觀很單調的地方,如果一個男生又帥、又壯、又大方,那你就可以很快的交到很多朋友,但這個又瘦又害羞的德國男生卻還是在這個很重視外表、講求大方外向的Party上現身,我默默在猜,他說不定會喜歡李友廷的歌,會被「被誰找到」那句歌詞感動。

  雖然是一個再也沒遇過的人,但是看他很努力在「完整的介紹自己珍視的東西」跟「讓人覺得無聊的壓力」裡面尋找平衡,想想這樣的努力適應也覺得滿感人的,那天晚上跟他聊了很久(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兩個都太嫩,不知道怎麼自然的離開……)。

26012


  (安息日晚餐一定會有的安息日麵包和紅酒,這是在用餐開始前的一個固定儀式。圖片來源:https://anglo-list.com/67-sliders/1143-what-to-expect-at-a-shabbat-dinner)

  再一次的party,說得更精確,是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Shabbat dinner)。 我們就是一群被主辦人隨意亂揪的成員,擠在宿舍的飯廳裏,平常連兩個人同時在都覺得擁擠的空間,那天擠了大概15個人。參與者之間彼此沒有任何關係,踏進門之前不知道誰認識誰(其實出了門之後還是不知道),只是因為都住在宿舍,被朋友的帶來、被主辦人在洗衣間被搭訕……也很多人像我一樣,糊裡糊塗,因此有了第一次跟猶太人一起共進的Shabbat dinner。

  很妙的是,在這樣的全然陌生人的社群空間裡面,要變得「好玩」,你必須要讓自己找到一個定位,類似「角色扮演」。例如:我今天扮演的是一個很會處理食材的勤勞女生,和我一起參加的朋友則扮演一個沒在做事、又愛抱怨女生,大哥就會一直讚美我,然後一直嗆我朋友「doing nothing」,然後大家就會跟著一起接這個玩笑,最後就很像集體的隨機創作:因為是亞洲人,所以被問「do you really do cross finger as a love?」,因爲姓氏加上「good at cutting」,所以得到一個很奇怪的新綽號,lowcut(低胸)。玩到最後的結果……就會演變成下面這套集體創作的劇本:有人在路上稱呼我lowcut,當我被這樣叫的時候,我會尷尬的打聲招呼,然後下一秒伴隨著手指愛心跑走。😂因為「集體創作」的特性,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會貢獻笑聲,整個空間的熱度就被炒到一個新高點。

  這些話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意義,一點點的事實,加上大部分的渲染,這些話之所以被創造出來、說出來,只是為了讓來不及深交的場合,也可以有一個熱絡的氣氛,想想這件事情在台灣也亦如是,講些跟事實不符,帶不走也學不到的「垃圾話」,為了讓人在尷尬中生存的求生手段。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愛的小事情,幫自己同行的友人看,多少男生在看她;默默比較陌生人對自己和對我朋友的態度差別,不只語調變高,連身體之間的距離都變近了,原本還以為是個憂國憂民的小生了,結果下一秒立馬在我面前起色心,轉變快得我心裡真的笑出來;又默默看朋友被主辦人用「切水果」的邀請被帶去獨處,想想真的覺得好好笑喔,這也可以當成一個藉口欸!可愛死了😂

  就是這樣,party上有太多心照不宣,不會戳破的話流來流去,這大概是party專屬語言(vernacular)。
  





  Facebook Twitter Line

▲BACK

贊助單位 /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