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22期 2019/04/01 出刊/ 半月刊

 

 

東臺灣的客家菜

【文、圖/吳佩瑾/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26012

  提到客家菜,不出客家小炒、薑絲大腸、菜脯雞以及粄條、草粄、蘿蔔糕等各式米食料理,在東部的所謂客家菜館也該有這類菜式才能稱得上是客家餐廳,然而多是外地遊客用餐,在地客家人很少會主動去標榜客家菜的餐館。另外,客家菜所使用的食材也很有特色,有次我的六堆客家朋友在台東吃到炒樹豆很驚訝,沒想過這種客家人才吃的食物會出現在台東的餐桌上,而且「在南部大多煮湯,很少用炒的」。關山鎮農會米國學校「多元文化餐桌」以族群融合為主題,曾端出客家粄條做為客家代表菜色,因為粄條理所當然就是客家人的菜。讓我忍不住好奇,究竟什麼是客家菜?什麼又是東臺灣的客家料理滋味?

  東臺灣散居的客家人不少,數得出的知名餐廳也有好多間是客家餐廳,客家料理很受到歡迎。我以比較熟悉的池上來談談自己的觀察。池上的客家味除了金城武到訪過的「翠華客家小館」、「田味家」著名的牛汶水與季節限定的草仔粿,隱身巷弄的「阿婆婆米食館」也是池上朋友推薦的在地味道。這間由產地餐桌計畫推薦的慢食餐廳,以最池上的食材完成無菜單料理,手繪招牌上的油桐花賦予了些許客家味,但主人阿婆婆並不那麼認為。她在油鍋前一邊炸,一邊告訴我:「我做的菜是來自生活、來自感覺,今天想吃什麼就直接到外面菜圃找,不像城市裡的餐廳能隨意指定或選擇,所以有客人拿著網路遊記分享的照片來點餐,但時節不對、沒有菜,我做不出來就曾被說是不專業。」的確,那天雖然說得出食材名稱,但怎麼搭配、如何做反而是當場決定的,煮到最後成了六道菜也是始料未及,這些即興做菜法,全拜阿婆婆常參加在地食材與菜色研發工作坊的經驗所賜。

  阿婆婆使用自家製的醃漬品,醃酸菜、醃樹豆、醃鳳梨等等入菜,做時蔬炸物後想改個風味,便隨性切了茴香拌入沒用完的麵糊繼續炸豬肉做下一道菜。見著阿婆婆將豬肉片簡單抓鹽巴、白胡椒醃製一下,沾裹茴香麵糊後下油鍋炸,待麵衣香脆金黃後,再與蔥蒜爆香燉炒的醃樹豆及切小塊的鳳梨一起拌炒後盛起,菜名究竟是不是「炒客家樹豆鳳梨卜肉」,沒有誰會在乎。而讓人最回味的就屬「木鱉葉」了,它很常被當成阿美族的菜,阿婆婆要我自己去外邊棚架下摘採,太嫩的、太小片都不行,大概是比手掌再大一些的尺寸,煮在湯裡才吃得出那特殊的草香味,順序上先以枸杞、當歸加入白水煮滾做湯底,等到水滾出黃色和當歸香味,再下自製薑黃湯圓、茴香肉餡餛飩,最後加入一把洗淨的木鱉葉煮軟就關火,盛入碗後再落一匙香油,調味只有簡單的白胡椒粉與鹽巴稍微提味,但清香撲鼻。最後,炸什錦擺盤沙拉也充滿巧思,肥厚多汁嫩綠的豬母菜兼具可觀賞又好吃的特質,迅速從菜圃中脫穎而出,新鮮口感如此清脆香美,一入口就感染了剛採摘下來的生機活力,完美平衡了炸物的油膩感。回家吃飯當然不需要菜單,不論是客家菜、阿美族菜還是鄉下菜,生活在其中、用心體會,才抓得住時節順序的各種風味,也才能做出食材獨一無二的真滋味。

  前幾天會議邀宴,請來新埔客家阿姨做道地客家料理,我請教她什麼是客家味,阿姨爽朗回答「純手工用心製成的,就是很客家的味道」,比如大獲好評的梅干扣肉,酸菜的挑揀到醃製全部自製,挑選五花肉的肥瘦肉比例與切塊大小、到燉煮入味的時間,都是長年以來累積的經驗。當日另一道客家滋味是粢粑,不過濕、過黏,分切成塊、沾完花生糖粉後還能持久保持香軟又滿是米香的口感,也是靠製作時的巧思——將糖粉先搓進糯米糰裡,花生粉不加糖——這是經過好幾次嘗試才成功研發的做法。

  客家人什麼都自己親自來、做菜從頭到尾樣樣用心,客家人喜歡醃漬食品,客家菜就是鄉下地方的家常菜⋯⋯那麼多對客家菜的不同定義,「口味」與「做法」看似萬變不離其宗,實際上卻是自由而多元並且不斷演進。百多年來,許多客家人於不同時期移住東臺灣,帶來了人口及新的產業,在拓墾與地方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東臺灣給予寬廣平靜的空間讓不同族群延續彼此特色,也創造了共榮共存的族群關係,不論新來後到,到了東臺灣就好似到了一個新世界,各種新想法可隨意嘗試。在阿婆婆的料理中,我品嚐到與自然生態同體互動的自由風味,其中有客家菜的滋味,也有東臺灣的多元滋味,雖說You are what you eat,但食物滋味在東臺灣的意義已超出族群分野,更多的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互動的美好。

26012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