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22期 2019/04/0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電視台電影《烏鴉燒》觀後感

【文、圖∕劉羿君∕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二年級】

 


  客家電視台影視作品近年呈現嶄新風貌,除了屢獲佳績,也讓播出的作品更具深度與內涵,如同樓一安導演改編自呂赫若小說的《台北歌手》、李鼎導演的《大崎下》,最近更出現一部深深撼動我的作品—《烏鴉燒》。

  電影敘述一位四十歲中年男子,因未婚妻遭遇職災成了植物人,自己也離開工程師的工作,在公司附近賣起鯛魚燒,過程中心境因服飾店年輕女孩、同志男孩的愛慕及自身幻覺掀起波瀾的故事。電影中運用許多視覺藝術的衝擊與文學象徵手法,以少量的臺詞、豐富的內心戲呈現男主角紊亂的心緒。其中讓我感到最特別的是電影結束的場景竟選在平時人聲鼎沸的西門町,在客家電視台的專訪中李鼎導演說「全世界都有所謂東城與西城,所有主流都市的西城都是慾望的開端,與結束今天慾望的所在,因為人都是向著光亮的地方走,工作的地方都在東城,所以當每天夕陽西下的時候,人會往光亮的地方走,西城會燃起所有你最想要的光芒、音樂、海聲,讓你疲憊的身體可以往那個地方前進,在台灣那個地方就是西門町。」但電影中呈現的西門町不是我們平時看見的五光十色,而是一個黎明尚未來臨街上空蕩蕩的景象,象徵著男主角鼓起勇氣從慾望的開端看清自己接著釋放,而他的幻覺也從放下的那刻永遠的消失了。

  這部改編自高翊峰老師小說的電影,用與《論語》不同的視角看待四十歲的中年男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所言之四十歲壯齡是個大徹大悟的年紀,因人生經驗的累積而不再感到迷惑,能理世間萬種情;然《烏鴉燒》所言之「四十歲」,是人生「青黃不接」,也就是客家話中「不上不下」的意思,呈現四十歲男人脫離原本的舒適圈,生活中所有所愛都被抽離時,心中的脆弱、情慾、矛盾以及無法面對的傷疤。

  電影中透過人(主角幻想)、事(藝術呈現)、時(青黃不接)、地(西門町)、物(烏鴉、粉色羽毛、拍立得),五大類的象徵手法,呈現人生青黃不接的矛盾、痛苦、蛻變到接納,呈現現代人心中最不願被攤在陽光下檢視的種種負面情緒,透過黑暗的、詭譎的氛圍營造出人生迷惘不知下一步的情狀,透過音樂詮釋角色間的內心糾結,短短的電影是人生的縮影,人生總有低潮與走不下去的階段,但總會有方法能夠讓人生繼續朝著未來前進。

26012 26012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