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21期 2019/03/15 出刊/ 半月刊

 

 

2019鄧雨賢學術研討會

【文、圖/徐靖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二年級】

 

  這場演講結合兩岸音樂人士、合唱團到中央大學進行一場音樂交流,由客家學院周錦宏院長擔任第一場主持人,每篇發表人的文章都會對鄧雨賢生平事蹟及有名的歌曲做簡介。他出生於1906年龍潭地區,人生休止符卻在1944年6月11日因病逝,劃上完美句點。一生譜寫的歌曲,從1932年至1941年封筆,大約有百首之多,他是台灣第一位專業作曲家,也是第一個以作曲維生之人,1932年以第一首《大稻埕行進曲》深受好評,嶄露頭角,次年獲古倫美亞(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賞識,開啟創作歌曲的人生。

  作品流傳至今,仍為民間大眾較為熟悉的台語歌曲有很多首,其中《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合稱四月望雨 ,其作品為什麼會如此悅耳動聽、百聽不厭與深植人心,並且被翻唱許多版本。就聲調性語言而言,作曲者與填詞者都應熟悉其語言聲調特質,讓詞與曲的旋律合諧一致,才能使歌曲朗朗上口,要使歌曲更具活潑賦予生命力,音樂技巧及曲趣情境的蘊釀也是絕對必要的。

  對於臺灣桃園愛樂管弦樂團團長盧孝治先生及廈門音樂家莊德昆先生兩人同時談到《月昇鼓浪嶼》這首歌時,引發盧團長的好奇,鄧雨賢所受的音樂教育,幾乎與廈門、鼓浪嶼完全無關,為何會寫出動人的《月昇鼓浪嶼》,它原是日文、老一輩的人會唱亦會跳的《月の鼓浪嶼》(Tsuki No KO Lon Su),是由1941年日軍攻下鼓浪嶼受日本妥託而作,運用廈門漁民的船歌調子即所謂「廈門調」,此歌隱藏鄧雨賢先生對西渡中國有一絲夢想,其中盧團長認為可能與他的感情世界有關,可能當年心愛的情人是來自廈門、鼓浪嶼,團長為了證實《月昇鼓浪嶼》是不是根據所謂的閩南語「廈門調」來創作,經由朋友介紹訪問到莊德昆先生,問莊先生說:「你知道什麼叫廈門調」嗎?莊先生回答:我不清楚,但我小時候有聽父親哼唱過一首閩南語的廈門《搖船歌》,不知道是不是「廈門調」。」並且把歌詞哼唱出來:

  搖船真干苦,無風來搖橹;搖呷目吐吐,身穿破衫褲;

  一位過一位,無某來作堆;為了顧三噔,來做走船人。

  這首歌也是盧團長研究鄧雨賢先生音槳作品幾十年,聽莊先生一唱,覺得是我所尋覓的閩南語「廈門調」音樂,也得到證實鄧雨賢先生當年受到閩南語「廈門調」音型影響創作的。

26012

  (圖1:左起:盧孝治先生、莊德昆先生、高川先生)

  最後壓軸戲是由台灣龍潭佳安合唱團及廈門市鳳凰花女子合唱團互相交流,由一群愛好歌唱者及熱心公益志工共同組成,大家利用業餘時間認真排練,參加各類音樂活動與公益演出,以歌聲進行國民外交。其中廈門合唱團一下飛機就馬上趕到中大,衣服來不及換,就馬上登台表演。

26012

  (圖2:廈門市鳳凰花女子合唱團)

26012

  (圖3:台灣龍潭佳安合唱團)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