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20期 2019/03/01 出刊/ 半月刊

 

 

東臺灣的客家移民簡史

【文、圖/潘繼道/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前言
  在桃、竹、苗、六堆之外,東臺灣的花蓮與臺東是客家族群重要的分布區域,其歷經晚清、日治到戰後,逐漸成為重要的族群。其一方面將原鄉文化帶來,一方面也融合鄰近族群的風俗民情,使之內化為獨特的東部客家文化。

晚清時期的客家人
  清咸豐3年(1853),沈私省、陳唐、羅江利等自西部來到璞石閣(玉里)開墾,建立「客人城」(玉里鎮源城里客城)。而在臺東地區,晚清「開山撫番」前在文獻資料上見到的客家移民狀況相當模糊,直到同治13年(1874)日軍侵犯南臺灣、清帝國展開「開山撫番」後,文獻資料上記載為「潮民」、「粵人」、「廣東人」的客家人,才在臺東地區的開發史上被呈現出來。

  東部不像西部客庄有那麼多的宗祠,閩客關係也很和諧;客家人跟原住民有相當的互動、通婚。但整體而言,晚清東部的客家人並不多。

日治時期的客家人
  日治時期,東部客家人大增,乃因原鄉耕地不足、生活困頓、天災人禍等;而東部則是地廣人稀、交通與衛生逐漸改善、移民村勞力不足、糖工場、農場、樟腦開採提供工作機會等吸引他們。

  日本統治東部後,人員物資需仰賴海運,明治29年(1896),有釜山丸、勝山丸等擔任定期通信船隻,以基隆為起點,每月停靠花蓮港兩次。明治31年,總督府以官方經費補助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開設臺灣島沿岸的「命令航路」,以基隆為起點,有東迴、西迴兩線,每月航行6次,花蓮港客貨運均仰賴此航線。

  大正2年(1913),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開始每月8次的基隆、花蓮港間民間航線,但到次年9月以後中止。其後,又有私人經營的福清丸與泰記汽船株式會社加入營運。大正14年4月1日起,有宮崎丸每日往返於花蓮港與蘇澳之間,此乃為了聯繫宜蘭線與臺東線鐵路,許多客家人即先搭乘火車到蘇澳,再換乘到花蓮港的交通船。

  伴隨鐵路、公路、海運等的完成,對東部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而日人官、私營移民村的建立,也使得客家人有機會進入東部。

  日本人原先希望將東部建設成純粹的日本人農業移墾區,但隨著吉野、豐田、林田等官營移民遭遇困難後,因欠缺勞力,乃於大正年間從西部招徠勞工,但數量有限,因而私自移墾者日益增加,其中有不少是客家人。

26012
吉野村草分地神


  大正6年,總督府停辦花蓮港廳官營移民事業,業務轉移到地方官廳,有意將私營移民委由有力的企業家承辦,因此在當年6月公布「移民獎助要領」,對以開墾為目的,從事移住日本內地農民的企業家,提供各項獎助與保護。臺東製糖株式會社乃把握此一機會,大量向總督府申請臺東廳內的移民預定地。

  但鑑於日本內地人移民成績不佳,臺東製糖會社於大正7年也開始招募本島人(臺灣人)入墾,分別安置於月野(關山鎮月眉里)、大原(鹿野鄉瑞和村)、新良(鹿野鄉瑞隆村)、萬安(池上鄉萬安村)、雷公火(關山鎮電光里)、鹿寮,以及都巒山西側等地,客家人亦在這波移民活動中進入臺東廳。
  當時因地緣關係及交通因素,前來花蓮港廳者大部分來自臺北州、新竹州,這些北部的客家移民甚至一直南下到太麻里;南部高雄州六堆地區的客家人,則多落腳於臺東廳,部分則往北進入今壽豐鄉。這些有很多屬於客家的二次移民,甚至是三次移民。

  其中,新竹州的客家人要比其他地區更普遍移民東臺灣,一來因生活困頓,逼使其不得不尋找新拓墾地;二來是早年在竹苗地區開墾旱田的經驗,使之有能力克服花東縱谷河床上石頭多過泥土的問題。面對惡劣環境,客家人重新學習先人向河床爭地,興建一畝一畝的石頭田。

  除開做佃農之外,當「會社工」也是不少日治時期客家人的經驗。

  大正2年,日人於鯉魚尾成立「壽工場」製糖;大正10年,又在馬太鞍成立「大和工場」。當時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有自營農場6座:北埔、壽、鳳林、萬里橋、大和與瑞穗。許多客家人來到東部,在花蓮港廳即成為鹽糖會社的會社工;在臺東廳則成為臺東製糖會社的會社工。

  伴隨戰爭情勢發展,東部的礦產資源、地理位置受到總督府的重視,並以官方資源主導國策產業的建立與發展。昭和11年(1936),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立,其設立乃為經營臺灣島內與南支(華南)、南洋地區的拓殖事業。臺拓以開墾與熱帶栽培業為主,不少客家人也在日治晚期移入東部謀生。

戰後初期的客家人
  戰後初期中華民國政府的土地政策,也刺激另一批需要土地的客家人前來,東部漸漸成為桃、竹、苗、六堆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客家族群分佈區域。
  客家人對異族文化具有包容性,在日本人離開後,客家人紛紛進入日人官、私營移民村,成為重要的人口組成,延續日治時期菸樓、菸葉產業的傳統。

兼容並蓄的客家人
  客家人是個兼容並蓄的族群,對過去日式信仰則加以轉化,像是在吉安鄉的慶修院(真言宗布教所),戰後由客家人吳添妹接手;另外,花蓮縣境內有很多日式「地神」(豎立於日本人聚落及田地附近的守護神),客家人仍繼續祭拜祂。

26012
鳳林長橋義民亭


  東部除了三山國王外,富里竹田義民亭、鳳林長橋義民亭等,乃客家移民自新竹縣新埔鎮枋寮帶來的義民爺信仰。

  在原鄉的客家人,明顯持有「祖在家,神在廟」的觀念,亦即正廳只供奉先人,少有神位或神像;但到東部受制於空間,正廳祭祀的對象已不只有先人,更有各式各樣的守護神。此外,有些正廳不再是純粹的祭祀空間,甚至擺了宗親會的桌椅,或把正廳當作加工廠運用。

辛勤打拼、發光發熱的客家人
  日治以來東部一直扮演著提供稻米、蔗糖、樟腦、香茅油等物資的角色,客家人正是主要的生產者。今玉里鎮河東地區的西瓜、東豐文旦、瑞穗鄉鶴岡紅茶、鶴岡文旦、舞鶴台地天鶴茶、蜜香紅茶、池上米、關山米、富麗米等,都是客家人辛勤打拼、成功建立的品牌。

  鳳林乃東部重要的客家鄉鎮,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在花蓮縣國中小校長中,鳳林出身的客家籍校長比例相當高,使其有「校長的故鄉」之稱。
  東部有豐富的客家文化與歷史,值得探究!有機會不妨親自體驗東部與原鄉不同的客家風貌。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