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20期 2019/03/0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文學戲劇《台北歌手》觀後感

【文∕楊文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四年級】

 

  今年暑假在客家電視台實習的最後幾天,剛好有機會去參加了53屆金鐘獎的入圍記者會,發現有一齣內容在講述才子呂赫若生平的客家文學戲劇《台北歌手》入圍非常多項,這便引起我想看看這部劇的興趣,沒想到才剛開始看就入坑,被劇情和拍攝手法吸引,除了演員皆一人分飾多角外,導演以舞台劇的形式將呂赫若最重要的六部小說〈藍衣少女〉、〈牛車〉、〈暴風雨的故事〉、〈一個獎〉、〈清秋〉、〈冬夜〉,用劇中劇的手法呈現出來,在真實劇情與舞台劇之間的轉換流暢,不但將呂赫若的生平完美如實演繹出來,更將他的作品穿插其中,虛實交錯的手法也讓導演奪得節目創新獎。

  而在《台北歌手》的十四集劇情中,最讓我驚豔的部分是導演用舞台劇呈現〈牛車〉和〈暴風雨的故事〉的部分,在呂赫若所發表的作品中,本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故事,但經過編劇的巧手重整,在劇中只利用了〈牛車〉的角色與場景就演完了兩個故事,兩篇小說中個性迥異但都被貧窮捉弄的家庭主婦阿梅和罔市,在《台北歌手》劇中結合成了兇悍強勢中夾雜溫柔的阿梅,利用添丁被關進監獄的這段期間,讓兩個故事完美連結。演員群的精湛演技為這部文學改編戲劇更增添了色彩,莫子儀在劇中分飾多角,將多才多藝的「台灣第一才子」活生生重現在觀眾眼前。

  除了小說內容外,在現實社會的描述也著實讓人驚嘆,在戰火正熾、政權更迭的年代,將個別人物的內心情感細膩呈現出來,與大時代的社會氛圍形成強烈對比;而在呂赫若本人生平的部分,更是將他文學家、聲樂藝術家與革命家的多重身分都如實地演出,有如現今的斜槓青年,透過他的視角,讓我們看見那時文人們對於創作自由的渴望,從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的壓榨,到戰後白色恐怖的迫害,不僅侷限文藝家的創意與思想,也損害了臺灣藝術的發展與價值。劇中使用的語言多元,客語、閩南語、日語三種聲道轉換自如,客語在這裡更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語言,從此就可見台灣文化雜揉現象,依循著劇情的脈絡,便可知當時的社會氛圍,雖然時局動盪,百姓不安徬徨,不過就因為有著這些歷史,才讓我們能擁有深厚又特殊的文化底蘊。

  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改編的戲劇內容大概會有點枯燥沉悶,但接觸到《台北歌手》後讓我眼界大開,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使用的劇中劇拍攝手法,原來可以激盪出如此絢麗的火花,堪稱客家電視台近期高品質文學大戲,也難怪能敲響金鐘大放異彩。我真心推薦這部優質戲劇給大家,讓我們和多才多藝的“斜槓青年”呂赫若,一同窺探過去那段動盪的歲月。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