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16期 2019/01/01 出刊/ 半月刊

 

 

苗見客家 客話歷史

【文、圖/劉羿君/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二年級】

 

  張曉風曾說:「人是泥做的,腳不能踏在柏油水泥道,得踏在真實的土壤上。」期中考後菊芳老師利用客家文學的課堂,帶著我們到苗栗銅鑼尋找客家文學作家的蹤跡,放縱我們那原來屬於千山萬水的生命而重回到千山萬水中去。

  在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中,由大航海時代的客家移民渡海,講到客家在台灣紮根種植菸葉、設置腦寮的農業經濟活動。菸葉收成後需要送進菸樓裡烘乾,因菸樓裡的火必須24小時不間斷的烘烤大約十天,因此大家會與左鄰右舍一同合作幫忙看顧彼此的菸樓,交工文化因而形成。當時的菸樓還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博士樓」,由於菸葉的利潤較一般產業高出甚多,因此多數擁有菸樓的人家都可豐衣足食,也較有能力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獲取更高的學位。客家人晴耕雨讀尚文的風氣傳頌不絕,客家文化的傳承卻在社會的演變中式微,導覽過程中看著婆婆與媳婦在家庭中每個角落,傳遞婦女四頭四尾美德的塑像,不僅有了點感慨,迴廊上一幅攝影照片更使這份惋惜散如漣漪,照片中的小男孩站在鐵軌上交叉處,象徵著客家文化的與現代社會的抉擇,小家庭的形成,讓我們與年邁長輩的距離疏遠,語言文化的流失速度越來越快,這時我想起某次的客家學術研討會中王保鍵老師曾提及「若有一天客家語言消失,客家人又該以何界定自己的身分呢?」的話語,客家政策對於客家文化和語言的流失,是否如頭髮絲提豆腐?身為客家人的一份子,我也害怕被現代社會的種種掏空。

  孔子需一座泰山,讓他發現天下之小;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讓其在雲飛鳥盡之際有「相看兩不厭」的對象;而辛稼軒需要一座嫵媚的青山,使其感到己身與山相像的「情與貌」;而吳子光需要一座雙峰山,寄託他四處漂泊的情懷。秋末冬初,正是菊花盛開之良辰,在一片菊花海中仰望雙峰山是怡情的,在艷陽的照射下雙峰山那清晰的輪廓不似莫內印象派的畫風那般朦朧,但當我們實際登上雙峰山頂時,卻又籠罩在氤氳之中,色調轉為灰白色系,俯瞰山下的景致,不禁為山勢震懾。行抵雙峰草堂故址時,周圍的鄉村景色依舊,但昔日的主人卻已不在,吳子光先生為台灣客家文學重要人物,犀利而諷刺的筆觸為台灣留下珍貴的時事文獻,著有《一肚皮集》(「一肚皮」典出自蘇東坡侍妾「一肚皮不合時宜」),而其後代子孫現仍傳承著客家的語言,當我聽著吳子光先生的後代述說著其祖先在苗栗地區的發展過程,與他們努力地想要理清家族傳承的譜系及考慮重現雙峰草堂時,心中的激動無以言喻,我想族群就是有一群記得自己是誰,並以自己的文化為榮的人們所組成的,還記得吳學明老師曾說過現在客家族群的任務,莫過於透過祖譜將老客(在歷史中忘記自己為客家人之人)尋回。撕下這個世界為我們貼上的標籤,正視我們身上擁有的力量、展現的堅韌與勇氣,找回自己,客家就能傲然前行。

文學小旅行合影

26012

杭菊襯雙峰山
26012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