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15期 2018/12/15 出刊/ 半月刊

 

 

我所嚮往的

【文/呂昱宏/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二年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便很少能好好的看書寫字了,通常都是看遊戲的影片或是電影,即使大學時期也還是一樣。無數個夜晚就這麼虛度過去,到了深夜時分,我才可能會在床鋪上閱讀、觀賞感興趣的書或影片;考試期間,則是忐忑的看著明天考的內容,擔心看不完。

  有些時候比較能夠寫得出東西來,因為那時經歷的事情比較多。比較常跑到車站,所以想應該把那份感覺記錄下來;看完了一本書,才想著寫下那份和書的共鳴,參加了工作坊,才能把參與的過程寫出。

  不過現在的我卻感覺找不到一個方向能夠書寫的。只得看著門上的小窗,想著會不會又看到前些時候出現的螢火蟲。我覺得在客家電子報上提及無關的事物也是很突兀的一件事情,那麼所寫的內容就應該和客家或社會科學有關。因此在沒有和客家事務有連結,又很少出門,體驗外在世界和觀察社會活動的我,自然就很難寫出我覺得符合資格的東西。

  也是這時候我才明白作家是真的不簡單。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使用非虛構寫作手法的書籍,裡頭的作家,他們或在旅行途中,體驗不同而多元的生活;或在工作中留心於自身單一的生活,享受生活中那一絲有意思的部份。與此同時,他們也透過自身的能力和耐心將生活記錄下來的人,一支筆、一盞燈就洋洋灑灑寫出不下數十萬字的書。

  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本書,《江城》和《菊花與劍》。前者是彼得.海斯勒 (Peter Hessler,1969年6月14日-)的中國三部曲之一。書中說的是他擔任美國志願者的經歷,他前往涪陵擔任了兩年的英文老師。他寫下他和那裡居民的互動、教學的過程等、種種在生活上的適應及不適應。或許是因為他在大學所學的專業就是和寫作有關,又或許是他本身是名外國人,能夠更容易的看見當地人所不容易看見的生活文化,他給我的感覺到底是位真正的生活著的人。後者則是在二戰末期時,一名美國學者根據大量來自或是有關日本的報章雜誌、資訊、人等進行研究,而後書寫而成的。她指出日本人與各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她「獨創」出一些解釋日本文化的字詞,並在一個篇章裡透過它們來解釋在日本廣為流傳的、有關浪人的故事。這本書的誕生是為了讓美國得以知道自己,該拿剛投降的日本人怎麼處置。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看了一部電影,叫「末代武士」。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另一部叫做「浪人四七」的電影。四十七位浪人便是書中所用來解釋「獨創字詞」的故事。這部電影的影評提到「末代武士」的評價是比較好的,於是我選擇了它。

  在文化人類學的課堂中,我知道了《菊花與劍》這類的寫作稱為民族誌。我想民族誌應該都要和非虛構寫作的手法有所關係的。像是「新加坡微民族誌」的作家便是實地在新加坡,同彼得海斯勒一樣,教了兩年的書,並在過程中看見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政府的政策下的生活。

  作成這類書的人都擁有一雙善於看見細節而不會倦怠的眼睛,才能夠長時間對於一個社會進行觀察;需要一個善於想像而靈活的思維,才能夠發現此端所顯現出的細節,究竟是否和彼端的細節有所連結;需要一支善於描寫而多彩的筆,才能夠將它的發現轉變為文字,讓當代的人了解他們所身處的世界,讓以後的人能夠或多或少理解,現代的人一舉一動的原因。而這些便是我所嚮往的。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