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13期 2018/11/15 出刊/ 半月刊

 

 

客家文化重考-全球時代下空間和景觀的社會生產

【文、圖/謝鎧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一年級】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的研究生學術研討會,開幕後第一場聽到的就是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博士河合洋尚教授,他為大家介紹的主題是:客家文化重考-全球時代下空間和景觀的社會生產,當中教授引用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中的觀點,提及羅香林繼承了西方傳教士的看法,除了客家源流和客家話之外,還討論了客家人的生活習俗,但還沒使用文化的「概念」。

26012

  也提到瀨川昌久的《客家-華南漢族的族群性及其邊界》書中說:客家人的生活文化與認同感根據社會情況容易變動,與廣府人、畬族的族群邊界非常模糊。教授先介紹民系論、經驗論、族群論…等等觀點後才以自己的文化表象論說明,表象是指學術、媒體、地方政府、開發商…等等挑出當地的部分事實而在文本上寫成事實的權力作用。舉例來說:原來圓樓是閩粵交界的地方文化,不少閩南人、潮州人也居住。但在1980年代以後開始學術、媒體、客家團體…等把它描述為客家文化的象徵,對許多客家地區來說,過去圓樓並不是文化特徵,與當地客家人的生活離得很遠,但後來慢慢在當地客家社會變成了的「事實」。

  而為什麼政商、媒體要把某些民俗和物質強調是客家文化?是因這些地區已被認為是客家的空間,他們按照自己的利益利用客家文化概念,從而突顯該地區的特色。

  最後教授提到客家文化並不是由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製造出來的「實體」,而是與全球時代政治經濟空間的生產結合,並被科學家、規劃者、開發商等塑造出來的「概念」。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關注作為生活方式的客家文化。但是現在我們不能只看微觀的現象,要探討與全球性空間政策以及客家文化符號生產的關係。

26012

  教授的介紹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與全球時代政治經濟空間的生產結合後所產生的概念,在台灣的客家文創商品也是因為這項趨勢所衍生出的產品,這些客家文創商品會讓消費者想要購買的原因,是在內心產生情感的認同,例如:藍染手作書套,作者利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並以代表客家精神的藍染布料,融入不同手法呈現出的特色圖騰,將客家文化的傳統加上自己的巧思。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常會看到的商品,看似平凡的背後,當中其實是客家先民在原鄉祖籍地產生的智慧,一代傳承一代。讓這項古老的智慧可以被更多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在使用這些富有文化價值的產品時,想到祖先們的巧思,以及源遠流長的客家精神。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