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11期 2018/10/15 出刊/ 半月刊

 

 

看詔安客語大戲《西螺廖五房》收穫滿滿

【文、圖/梁萩香/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博士班二年級】

 

  客家戲又稱「客家採茶戲」,是流行於臺灣客家族群聚落的傳統戲曲劇種,在清代為相褒小戲,屬二旦一丑小戲,有「採茶唱」、「相褒」等演出方式,內容以「茶文化」為主題,結合歌、舞表演,以「四縣腔」客家語為表演語言。客家大戲則是傳統三腳採茶戲之基礎蛻變而成,演員人數早已超過三人,傳統採茶戲不搭建舞台,以「落地掃」方式演出,現在的客家戲不但搭建舞台,演員戲服及頭飾都好美、舞台燈光及技術也超越傳統、劇情配樂更是震撼身體裡每個細胞,讓觀眾視覺、聽覺、身心靈都得到很大的滿足。

26012

  與碩班雅鈴學妹一起到臺藝大做客,欣賞首部詔安客語大戲《西螺廖五房》,除了想聽北臺灣很少聽到的詔安客家話,還想瞭解西元1860年代的純樸雲林,如何讓一匹白馬牽動了廖、李、鍾三個姓氏的恩怨情仇。搭台鐵區間列車前往時,區間車加速、減速的聲音,加上國、台、客語進站播報聲音,讓我腦袋突然出現跑馬燈,也瞬間出現牙牙學語時公太(華語:曾祖父)常常講的「阿善師」故事。

  清康熙年間西元1701年福建漳州府所轄的詔安官陂客家人廖朝孔帶領一家五兄弟渡海來臺,落腳在二崙開墾,歷經百年發展,這支廖姓宗族在中臺灣開枝散葉,因祖先張姓入贅廖姓,被稱「張廖」、「雙廖」家族,感念廖家對張家子孫視如己出的恩情,故活著姓廖、死後歸張「生廖死張」,家族凝聚力很大,開墾繁衍子孫後,清道光年間在崙背、二崙、西螺三個鄉鎮,已開墾有25庄範圍,達一千多戶,約4~5000人,成為當地強勢家族。

  25庄的子孫,以宗祠裡七條箴規,「七」為數字,將居住的25庄分成七大區域,故稱七欠,各區域每七年輪值一次,負責「春秋二祭」及秋收後謝神迎神賽會,七欠、七嵌、七崁都有人書寫,但因環境使子孫漸漸不會講詔安客家話,有人覺得發音不雅而將「七欠」改「七嵌」。道光年間,漳泉械鬥、閩客械鬥、漳粵械鬥,至少發生11次械鬥,加上張廖家族聚居的虎尾溪北側,土壤肥沃,米糧豐收,盜匪常常來犯,故25庄聯手防禦,白天種田,晚上練拳,後來吸引很多武藝高強的師傅飄洋過海來謀生,街頭賣藝、開館授課,形成當地特色。

  十八、十九世紀時,雲林縣西螺武術盛行,《西螺廖五房》參照民間「能過西螺橋,不能過虎尾溪」廖五房事蹟,並加入聖經故事「撒瑪利亞人」愛鄰舍的精神,揭開序幕,這種中西合併加上穿梭時空的歷史故事,劇本發想開始很特別、很吸引我,讓我坐在有點距離的三樓觀眾席仍興奮莫名。

  隨著劇情介紹出場的小阿哥「廖家興」喊著「a11 rhia53」「a11 rhia53」(阿爺;是詔安客家話「爸爸」)的聲音,我的思緒隨之掉進1860年代的三姓械鬥故事情境。爺字為假開三影組以母字,父也,又稱上人也,爺字中古音聲母*j高元音環境較容易產生濁擦音,我想「a11 rhia53」也是類似環境變來的。在楊世玲2017《福建省連城縣南片文亨、莒溪客家話研究》可看到現代閩西客語現象,文亨的「爺」jy33,莒溪的「爺」y33 (  = r h ,舌面後元音o發音部位再往下一點點的音,即文亨、莒溪韻母),都是爸爸。

  展開地圖可清楚得知福建省連城的文亨、莒溪緊臨新羅區、上杭縣、漳平市,在《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討論稿) (1957)所附的「福建省漢語方言分區示意圖」將新羅區歸入閩南語區,但從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可發現「爸爸」福安a44 ia22、華安ai44 ia22、蒼南ia22、麗水ia22、潮州ia22、豐順a21 rha22,福安位於福建省東北部(福建省寧德市管理,寧德市與浙江省景寧畲族皆來自潮州鳯凰山畲族,寧德、景寧同宗),華安在福建省南部、漳州市北端,蒼南在浙江省最南端(溫州下轄縣),麗水在浙江省西南部(景寧畲族自治縣即麗水市下轄縣),潮州市在廣東省東部,與福建省比鄰,幾乎跟詔安縣算是鄰居,以上這些分布有點遠的地方,音韻接近。

26012

26012

  詔安大戲《西螺廖五房》劇情緊湊精彩,完全沒有冷場,我猜故事以稍快地節奏呈現,是為了更完整的說明、交代這一段歷史。回程等車時,情緒還未抽離,為了瞭解更多,不由自主的拿出手機查詢,意外得知這地方的春秋二祭大事紀,馬上聯想九月為探索畲客春秋二祭去採訪中壢區詔安客邱家,邱家祖籍地詔安縣秀篆鎮,與雲林西螺廖家祖籍地詔安縣官陂鎮是隔壁鄉鎮,同屬客語區。

  雖然年代有些久遠,但是,這麼多線索互相牽引著,無論從春秋二祭習俗,還是從語音、詞彙去比對,這些地方的人們,在很久很久以前,似乎是一個同宗、同種族的大家庭,讓我又想背起行囊田調去,這時候好羨慕大雄可常常搭哆啦A夢時光機,進入時空隧道,回到從前。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