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08期 2018/09/01 出刊/ 半月刊

 

 

「第十四屆全國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學習記事

【文/胡伶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博士班博士生】

【圖/「第十四屆全國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上課資料】

 

「全國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China Linguistics Summer Institute,簡稱CLSI)」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南開大學輪流舉辦的大型語言學講習班。自2002年起,每年舉辦一次。

2018年第十四屆CLSI講習班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舉辦,雲南大學文學院承辦,也就是在四季如春的昆明。講習班分為兩階段課程,共有四個主題課程。

第一階段是「歷史語言學與語音學的理論與實踐」,從7月19日至7月28日,包括「歷史語言學」以及「語音學」兩門課程及講座。

第二階段是「漢語方言學的理論與實踐」,從7月30日至8月8日,包含「方言地理學」以及「語言類型學視角的漢語方言研究」兩門課程與相關講座。

講習班招生對象是全國(含港澳台地區)高等院校語言學或漢語語言文字學及相關學科專業的博、碩士生和青年教師,每階段大致有200位的學員,學員可以選修一段或兩段課程。兩階段報到時間分別是7月18日及7月29日。

7 月 18 日(週三) 第一段報到
第一階段課程 培訓教師 課程內容
7-19
週四 9:00-12:00 陳保亞 歷史語言學 1:同構與同源
2:00-5:00 戴慶廈 講座 1-歷史語言學與民族語言研究
7-20
週五 9:00-12:00 陳保亞 歷史語言學 2:田野調查與歷史語言學
2:00-5:00 羅仁地 講座 2-歷史語言學與類型學、語言接觸
7-21
週六 9:00-12:00 陳保亞 歷史語言學 3:語音對音與歷史語言學
2:00-5:00 汪鋒 歷史語言學 4:從對應到重構
7:00-9:00 姚瑤 講座 3: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sound change?
7-22
周日 9:00-12:00 董秀芳 歷史語言學 4-詞彙化
2:00-5:00 汪鋒 實踐輔導 1-語言重構練習
7:00-9:00 羅江文 彝語轉用漢語的漸變規律
7-23
週一 9:00-12:00 董秀芳 歷史語言學 5-語法化
2:00-5:00 董秀芳 實踐輔導 2-歷史詞彙句法研究
7:00-9:00 張光宇 講座 4:歷史語言學與漢語音韻
7-24
週二 9:00-12:00 孔江平 語音學 1:語音聲學研究
2:00-5:00 孔江平 語音學 2:語言發聲類型
7-25
週三 9:00-12:00 孔江平 語音學 3:聲調感知研究
2:00-5:00 孔江平 語音學 4:聲調感知研究
7-26
週四 9:00-12:00 吳西愉 語音學 5:喉頭儀的使用
2:00-5:00 吳西愉 語音學 6:超聲舌位研究
7-27
週五 9:00-12:00 吳西愉 語音學 7:語音腦電研究
2:00-5:00 吳西愉 語音學 8:語音腦電研究
7:00-9:00 吳西愉 語音實驗
7-28
週六 9:00-12:00 麥 耘 講座 1:漢語方言語音學研究
2:00-4:00 李愛軍 講座 2:語音習得的認知發展研究

7 月 29 日(周日)休息 下午第二段報到
第二階段課程 培訓教師 課程內容
7-30
週一 9:00-12:00 郭銳 類型方言 1:語義地圖模型和漢語方言語法研究
2:00-5:00 張敏 講座 1:及物顯著性及動後限制
7-31
週二 9:00-12:00 范曉蕾 類型方言 2:漢語方言的時體態範疇類型學研究
2:00-5:00 丁崇明 講座 2: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方言語法研究
7:00-9:00 趙倩 講座 3:漢語詞彙語義關係的探析
8-1
週三 9:00-12:00 陳玉潔 類型方言 3:類型學視角的漢語方言指稱範疇調查
2:00-5:00 項夢冰 方言地理學 1(歷史和主要成果);QGIS 基本操作 1
8-2
週四 9:00-12:00 陳玉潔 類型方言 4:類型學視角的漢語領屬範疇調查
2:00-5:00 項夢冰 方言地理學 2(基本觀念);QGIS 基本操作 2
8-3
週五 9:00-12:00 項夢冰 方言地理學 3(漢語方言語音專題);QGIS基本操作 3
2:00-4:00 莊初升 講座 4:漢語方言音韻研究的歷史層次觀
7:00-9:00 郭銳 講座 5:早期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研究
8-4
週六 9:00-12:00 項夢冰 方言地理學 4(漢語方言詞彙專題);QGIS基本操作 4
2:00-5:00 盛益民 類型方言 5:漢語方言指量名結構的類型學研究
8-5
周日 9:00-12:00 沈力 方言地理學 5:用 GIS 的方法解讀聲調混合的方言
2:00-5:00 盛益民 類型方言 6:漢語方言語法史研究的觀念與方法
8-6
週一 9:00-12:00 沈力 方言地理學 6:用 GIS 的方法追尋入聲消失的軌跡
2:00-5:00 劉丹青 類型方言 7:漢語方言語法的形態類型特徵
8-7
週二 9:00-12:00 沈力 方言地理學 7:用 GIS 的方法追尋聲調分化條件的傳播
2:00-5:00 劉丹青 類型方言 8:漢語方言語法的語序及句法類型特徵
8-8
週三 9:00-12:00 沈力 方言地理學 8:GIS 的高階操作(移動成本的計算等)
2:00-4:00 邢向東 講座 6:論詞調——從詞彙、語法層面透視漢語方言的連調問題

講習班的課程內容非常多樣化,像是第一天陳保亞教授的歷史語言學課程,讓我想起博士一年級時,到新竹教育大學選修了「歷史語言學專題」以及「語言接觸專題」兩門課程,其中,「語言接觸專題」的期中報告,就是陳保亞教授的「論語言接觸與聯盟」。當時,對於「母語」、「第二語言」、「民族方言」、「目標語言」彼此之間的關聯,搞得一個頭兩個大,如今,可以實際接受陳保亞老師的教學,有著很深刻的感動。

陳保亞老師指出:所謂的「同構」,就是「相似」。我們可以從兩個「同構」的語音系統,找出彼此的「對應」。例如,音節或是聲調的一致性。然而,「同構」並不能做為判定「同源」的標準。「對應」是判定「同源」的必要條件,而接觸的「有階性」有利於判定「同源」。

此外,語言接觸會涉及田野調查。當「同構」、「同源」的對應遇到問題,就表示田野調查工作做得不夠確實。有好的田野調查,語音對應就會做得好,進一步研究「同源」的問題,就會更加的清楚。

陳保亞教授根據接觸的「有階性」,把Swadish核心詞(Swadish稱基本詞)分為第100詞集和第200詞集兩個不同的階。通過對大量語料的分析統計,發現在語言接觸中,第100詞集的關係詞低於第200詞集的關係詞,而語言分化中的情況正好相反。也就是說,第100詞集(第一階)的同源比例高於第200詞集(第二階)的同源比例,我們就可以認定這兩個方言有「同源」的關係。(公式請參考閱陳保亞,1995,〈從核心詞分佈看漢語和侗台語的語源關係〉)

第四天課程的董秀芳教授,著重語法化和詞彙化的研究,也是我在竹教大修課時第一次接觸到內容,之後系上江敏華老師的「客家語語法專題」課程的報告及作業,也有引用董教授的文章。

「詞彙化」是指非詞形式在歷時發展過程中變成詞的現象,像是漢語詞彙從古到今所出現的雙音化趨勢。「語法化」則是指詞彙形式變為語法形式,語法性程度較低的成分變為語法性程度較高的成分的變化。「語法化」是語言演變的一種,受制於普遍起作用的某些演變過程和機制,演變結果是造成語法的某些變化。語法化和其他演變相同,會在語言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慢慢擴展。

第六天是語音學課程是「面向語言學的語音學」,和「傳統語音學」並不相同。孔江平教授指出語音學是研究「人類語言的語音」,言語的產生反應在語音科學上包括聲源、共鳴以及輻射,也就是人類的發音、調音與發聲。透過各式各樣的研究儀器瞭解人類是如何發出聲音的,像是唇形、電子顎位、呼吸、嗓音等發聲模型的生理研究,從早期的X光影像的圖像處理,截取線條,然後變成一個獨立的語音學習系統。

26012

直到現今用核磁共振(MRI)的數據採集。核磁共振無法拍攝動態的圖像,只能一張一張的拍照,再將其整合成立體的資料圖。

26012

最令在場學員驚訝的是唇形研究。比方,當你閉起眼睛聽到是ba,可是你用眼睛看著發音人的唇形所發出的卻是ga,這是經典的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視覺和聽覺的不匹配,就是「閱讀障礙」者兩套系統搭配不一致的感受。此外,語音學延伸至語言學的成果之一就是感知實驗,包括元音、輔音、聲調的感知。例如,對長短元音的感知、對聲調基頻的感知,藉此瞭解感知的不同與語音演變的關聯。

第八天同樣是語音學課程,吳西愉教授主要是從探討語言障礙的形成,到尋找幫助語言障礙者康復的訓練方法,瞭解言語的產生和感知的生理機制。尤其是人類的大腦構造和語言功能的關係。例如,運用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對大腦產生局部刺激,可以評估運動通路,但這種測試會對測試者造成短暫性的損傷,而且只能探索大腦表層局部區域的功能,無法反推損傷部位的功能。

又例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可以測量與心理活動相關的腦血流量的變化,在血液中注入放射性同位素作標記物,利用PET掃描儀探測同位素衰減時所產生的伽馬射線碰撞發生的地點,血流多射線就多(反應強)。PET實驗缺點是需要加速器來製造放射性標記物,同時不能多次注射,不便於對比研究。

另外,還有腦磁(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和腦電(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實驗。腦磁實驗的原理是突觸(Synapse)活動的神經元會產生微弱的磁場,這個磁場在穿過大腦、顱骨和頭皮時,不會被扭曲,通過一系列測試次數的疊加平均,可以得到事件相關電位(ERF)。優點是定位準確、對人體無害、安靜,缺點是價格昂貴。腦電實驗的原理則是大量的神經元活動時,可以被置於頭皮上的電極測量到,記錄電極信號與參考電極信號之間的電位差作為電壓,並記錄電壓的變化。

26012

我們有整整一堂課看著北大的博士生實際操作腦電實驗。從一開始必需將腦電帽泡在鹽水+洗髮精的水溶液中,接著,等待腦電帽上的棉花吸飽溶夜的時間,先在受試者的頭上找到中心點,再將帽子戴在受試者頭上,觀察電壓變化的情形。深深感受到所有實驗最初的發想,都是為了研究人類的生理反應,進而轉用在語言研究之上。教授們也都指出,這些研究必需一而再再而三的測試,而受試者也不容易找尋,有時受制於研究的目標,有時受制於受試者的配合度,真的一把辛酸一把淚,也道出語音學研究的辛苦。

第二階段的課程對我來說都是新的體驗。像是郭銳教授通過語言變異的有限性,以及多功能的語法形式,建立語義地圖模型。以否定詞為例,首先,瞭解漢語方言否定詞的不同功能,可以發現不同方言間的否定詞有些功能重合(共性),有些功能差異很大(個性)。根據否定詞的不同功能,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把有直接關聯的功能(可以用同一詞形表達的功能)用線連接起來,構成否定詞功能的概念空間。
26012

再將具體方言的特定語法形式(虛詞或語法格式)的功能分布範圍,用封閉圖形在概念空間上畫出來,這就是某個方言的「語義地圖」。

26012

「語義」指的就是「功能」。語義地圖的繪製,只考慮「語義」(「功能」),這樣才能直觀的比較同一方言的不同語法形式的功能異同,以及不同方言的相關語法形式的功能異同。其次,確定語義地圖中的共同區域,也就是不同方言的相同功能,這也是否定詞最普通的功能。「功能與功能之間的聯繫」就是「語義距離」,「語義距離」不但規定了語言變異的可能性,也可以總結或預測語義演變的路徑。

項夢冰教授在方言地理學課程中表示,方言地理學是以地圖技術呈現語言的空間差異,藉此探討語言的區域結構、歷史演變、傳播方式、接觸效應以及地理和文化現象的關聯,其基本程序包括方言的區域調查、語言地圖的繪製及其解釋。早期多是用一般隨手可得的繪圖軟體,慢慢的將一個個方言點的語言特徵畫在地圖上,以呈現語言特徵的地理分布格局。現在有地理訊息軟體輔助,大大節省了繪製方言地圖的人力與時間,同時更提高繪製的便利性以及地圖的可靠性。

26012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指在電腦軟、硬體系統條件下,對地球表層空間(包括大氣層)中有關地理分佈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涉及地理學、地圖學以及遙感和電腦科學,廣泛的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暑期班採用的是開源軟體QGIS,功能相近,是免費、公開而且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26012

項夢冰老師教我們QGIS的實際操作,並說明語言學家有時可以根據語言特徵的地理分布格局重構語言變化和傳播的過程。經由方言調查所編製的地圖集,不僅可作為研究歷史語言學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作為研究歷史的工具。方言地理學的本質在於「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差異,並從差異中追溯歷史。有下列幾個重點。

1.方言的區域調查
包括調查地區、調查點、調查方式、調查項目、編製調查表、確定調查點和調查對象,並實施調查。在可能的情況下,調查點愈密愈好,方言地圖的呈現也就愈加完整。

2.方言地圖的繪製和編纂
依據調查項目和調查點排列調查結果,並設計、準備基礎地圖,將成果逐項繪製在基礎地圖上。其中,基礎地圖(Basic map)是指僅提供最少量必備要素的地圖,主要包含調查區域的範圍,以及主要的行政區劃線及國境線。並儘量使圖面簡潔。

3.方言地圖的解釋
一是解釋性方言地圖的繪製,例如,等語線(Isogloss)地圖就是最常見的解釋性地圖(Interpretive maps)。一是根據方言地圖對具體語言現象的地理分布格局,用文字加以歸納、概括和分析。方言地圖的分析和解釋無非是從語言外部和內部兩方面著手,給方言地圖所展現的變體類別加以定性,對變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地理分布格局成因加以說明。

項夢冰老師強調,GIS並不等於方言地理學,它只是提供方言地理學一種更便捷有效的工具而已,沒有GIS一樣做方言地理學。當然,佈點較多的方言地圖,用GIS繪製的確方便許多。

沈力教授則是利用QGIS結合GRASS GIS(Geographic Resources Analysis Support System,地理資源分析支援系統),以人類一天能夠步行的距離為基準,計算「語言接觸度」。也就是以中心方言區為語言傳播的起點,中心方言區在一定時間內可到達的村落愈多,表示中心方言區到該方言區的步行成本就愈低,人際交流的機會就愈多,然後得到語言接觸量,用量化語言接觸的方法,驗證語言變化的順序。這是歷史語言學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語言的擴散,例如,入聲演變的歷程,都可以藉此推論出來。

我們參加講習的學員,都可以加入一個共享的微信(WeChat)群組,像是操作QGIS或Grass GIS牽涉到軟硬體的問題,很多人在群組內求救,應該是反映最熱烈的議題吧。平時上課前,助教會將上課的講義放在群組內供學員下載,當然,從用餐到住宿的生活瑣事也都會有人在群組內彼此相互幫忙。甚至還有學員以為項夢冰老師是女生呢,這些點滴都替這次的課程增添不少的回憶。整整二十天的豐富學習,再加上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習題必需在期限內完成並繳交,都是訓練學員對語言學更精進的磨練,也是我們參加講習班最大的收穫。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