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08期 2018/09/01 出刊/ 半月刊

 

 

國外語言政策及復振經驗

【文、圖/蘇小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語碩士班一年級】

 

26012

  為什麼語言會流失呢?這和語言之間的「弱肉強食」有很大的關聯性,在強勢語言的壓制下,弱勢語言要如何繼續生存是本次演講最主要探討的問題。挽救流失的語言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例如透過成立政府機關(客委會、原民會的設立)、鼓勵在家庭使用母語溝通、設立母語學校等。從再造母語的世代傳承來看,張老師也舉了希伯來語復振經驗的例子和我們分享,而其復振的過程分成四個步驟:積極態度(培養熱愛母語的態度和意識型態)、母語教育、校外擴展(學會第希伯來語,並突破「學校語言」的限制,讓孩童不只在課堂中學習,還要讓小孩回到家後主動說母語,藉由兒童構成的「希伯來語島嶼」來影響家人)、世代傳承(新生小孩以希伯來語為第一語言)。雖然希伯來語在兩千年前就已壽終正寢,但希伯來文一直使用在宗教語言上,像是宗教儀式、聖經都使用書面語來加深其意識形態,故希伯來語被視為是“可恢復的傳統語言”,故母語讀寫也在語言復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了達到全面性的本土語言教育,除了將母語當作學科外,並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合作製作雙語書,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學習母語。

26012

  在台灣,我們在社會制度的環境下會為了學習強勢語言(國語)而捨棄自身的母語(客閩原),這是「削減式的雙語現象」;反觀「添加式的雙語現象」是讓弱勢族語及強勢語言皆可被保存與發展,它是建立在語言相互依賴的基礎之上,讓語言和語言之間具有學習轉移的功效,使我們能夠更輕鬆的學習第二語言。這種現象亦可用單一容器理論(削減式)和多元容器理論(添加式)來解釋,「單一容器理論」是指兩種語言會像兩種液體混合在一起相互排斥,孩子會變成「雙語半調子」(也就是說母語或第二語言都學不好);或者,第二語言會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認知空間而溢滿,以致無法獲得圓滿的學習。

26012

  而「多元容器理論」是指當孩童開始接觸第二語言時,會有第二個新的玻璃杯出現。第二個玻璃杯裡面已經有了一些液體,也就是孩子從第一語言學習中得到的語言知識和概念會和第二語言相互依賴。當孩子又開始學習第三、第四,甚至第五種語言,在孩童的認知中,也都有各有各的玻璃杯或容納空間,無須將早先已然盛有東西的杯子騰空。在紐西蘭為了復振毛利語,政府也推動「建構語言巢」的政策,1982年開始建立語言巢(母語幼兒園),沉浸式教學是語言巢最基本的原理,運用家庭的觀念來推廣母語教育,同時也透過母語保母來負責照顧孩童,母語保母必須精通毛利語言及其文化、和孩童說話時必須有50%以上是用毛利語溝通,同時政府也設立了「毛利完全小學」來復振毛利語。

26012

  從上述例子看來,語言保存的基礎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家庭,客家人唯有從自身及家庭作起,強調母語使用與傳承的重要性,只有自救才能使整個族群得救。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