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97期 2018/03/15 出刊/ 半月刊

 

 

大溪老街移墾回顧

【文、圖/池姵萱、劉宛亭/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四年級】

 

還記得大二移墾史課程校外參訪時來到了大溪老街,走入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之中,彷彿置身百年前的繁華街道,聽著導覽人員詳細訴說著當年的歷史發展與文化,使我們心中的大溪老街有了不同的嶄新面貌。

26012

清代晚期,大溪附近山區快速墾拓,以茶及樟腦為輸出大宗。劉銘傳在大溪設立了撫墾局、樟腦總局、番市局,使大溪很快就成為貨品的集散地。此時正是淡水河河運鼎盛的時期,因為淡水也成為了通商口岸,每天有數百艘船在淡水河水域來來往往,運輸貨物。而大溪是淡水河最內陸的河港,掌控平地與山區貨物的運輸,大溪老街就在此時形成。在校外教學的當天,我們是從挑夫古道走上大溪老街的,昔日的大溪,不但充斥著許多商人,更是挑夫苦力討生活的碼頭。

清末割台後,因抗日戰爭,大溪老街地區被摧毀,直到日據時代來臨,日本政府公布都市計畫,要求居民重建房屋,形成了今日老街的主要風貌。民國後,老街在現代化衝擊下漸漸沉寂,建築物紛紛拆除改建。直到民國八零年代,由當地居民及眾多的民間團體幫助下,發起「老街再造」的工作,才使老街又恢復了昔日華麗的風貌,成為現在的觀光地。

26012

置身於大溪老街中特別的宗教文化—普濟堂,主祀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孚佑仙祖、九天司命),其發展階段大致分為三階段:私人供奉階段→鸞堂信仰階段→建廟及走向公眾信仰階段。導覽人員向我們說明普濟堂遶境儀式與大溪地方居民自主成立的社頭組織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樟腦業沒落以後,大溪人前往九份開採金礦,後來因無法順利尋得礦脈,這群到九份開採金礦的大溪人,請關聖帝君去點坑位,果然一點就中。這些外出工作的大溪人,為了感念關聖帝君的保佑,為關聖帝君建神轎,並組成同人社參與遶境。」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信仰,象徵著大溪居民從過往以家族及血緣做為認同基礎的型式,轉型為對大溪這塊土地及地方人際網絡的認同與支持。

大溪公園為大溪老街附近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景點,清朝時期大溪公園原本是墳地,建有一座「大墓公」,收容的無主骨骸,為移墾社會中對客死異鄉之移墾先民的關懷。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大溪地區曾發生過慘烈的抗日戰爭,義軍、日軍雙方均傷亡慘重,明治末、大正初年,日本以武力「理蕃」,進剿泰雅族人,也遭頑強抵抗,日本軍警也有相當的傷亡。之後,日人拆除「大墓公」,原地設立「忠魂碑」,以撫慰日本客死異鄉的亡靈。台灣光復後,主碑體被拆除,重建一座涼亭,名為「復興亭」,很具時代意義。

以往去到老街都只是逛逛和吃東西,經過那次參訪大溪老街才發現,原來老街也可以有那麼多的研究發現,不管是在經濟或人文方面都有其歷史淵源,帶著我們回到過去。而像是普濟堂、大溪公園等的參訪介紹,也讓我們對客家移民文化與宗教信仰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
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