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92期 2018/01/01 出刊/ 半月刊

 

 

寄生小草已深根—讀丘逢甲渡中國後詩作

【文/莊喻湘/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二年級】

 

丘逢甲自稱渡海尋詩人,負離臺之悲,凌萬頃之茫然。他歷經外族侵略,面臨國土易主;甚至曾點燃星星之火,無奈最終只是槁木死灰。許多丘逢甲渡中國後所作之詩,字字句句念臺,時而黯然消沉、時而悲憤飲恨,年年歲歲都是往事驚心淚欲潸。他說:「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可事實上,遭逢國破山河,知識分子的哀愁與寂寞,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感同身受;畢竟,改朝換代之時,庶民百姓和知識份子的苦痛是不同的:布衣百姓苦求於竹籬茅舍中安身立命,而知識分子在思想控制中緊守價值與使命。然歷史評價中,丘逢甲的另一面是盜竊軍晌、貪生怕死之徒,黃遵憲先生也曾直言:「汝全臺,昨日忠勇今何怯,萬事反覆隨轉睫。」但是,細數丘逢甲一篇篇血淚之詩,想像他七洲洋裡看月行、想像他回首山河意黯然,我不得不相信他愛臺灣的心。

26012
【丘逢甲畫像 圖/網路—Google圖片】
丘逢甲作為一位知識分子,眼見改旗易幟,內心的忐忑與徬徨、悲傷和恨極,是何等無奈且孤寂的滋味?臺灣史就如同一部殖民史,踉踉蹌蹌,行路難;而一百年後的現今,國內國外,它的定位仍然沒有共識,仍然是亞細亞的孤兒、白薯的悲哀。可是,於我而言,它的定位屹立不搖,它是我的家、我的根,我唯一的認同。若是站在臺灣的土地上,以臺灣的立場,來看臺灣史,如何還能狠心地說這塊土地屬於別的國家?如何還能無情地表示無所謂?
大航海時代,我是海盜們競逐的一粒小島,紅毛人看著東印度公司的利潤笑呵呵;鄭氏來了,我成為反清復明的希望;南明落幕,康熙收容了我,卻不願照顧我,直到發現我的重要,才允許我喊著大清帝國萬歲;帝國主義興起,我是一枚棋子,日本帝國要我改口,道日本帝國萬萬歲,五十年的偽善、五十年的凌遲,終於,對岸的國軍贏了八年抗戰,輸了國共內戰,我迎接狼狽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臺灣,以前,他們說要解放同胞,說大家本是同根生。後來,我看著土地上的人們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我看見他們與隔了一道海峽的人們早已不同,語言變了、文化變了、社會風氣、人文景觀等等都有了變化,他們在我這塊土地上有了自己的家園,他們告訴我,我的名字是臺灣。我更喜歡臺灣這個名字,同時,我也不認為「臺灣」就意味著切斷了文化中國的聯繫,更不認為這樣便是遺忘了自己的歷史。臺灣與中國,共享中華文化,卻絕不共有主權與領土。

26012
【嶺雲海日樓詩鈔 圖/網路—Google圖片】
讀丘逢甲,另一個感想是,我更喜歡以文學史的的樣貌來看待臺灣史。因為政權更迭訴說的是興亡,而文學只能是繼承;如陳芳明所說,政治讓人分裂,文學讓人和解。總結以上,我下一個小小的註腳:丘逢甲之詩,海洋之詩,知識之詩,流寓之詩,念臺之詩。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