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92期 2018/01/01 出刊/ 半月刊

 

 

記憶中的客家年末

【文、圖/劉宛亭/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四年級】

 

過年是客家人極為重要的節日,受傳統農業社會作息的影響,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整年辛勞,鮮少有休息時間,趁著過年可以好好休養放鬆一下。為了在過年期間能有充足的食物可享用,必須事先準備過年所需,加上過年前後有不少的民俗節慶,自製的米食粄類等,多半用於祭神祭祖,而後再拿來自己食用。記憶中每到年末時,家裡即會出現製作醃製品等的景象,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自製客家醃漬品和米食為蘿蔔乾、醃蘿蔔和鹹菜和湯圓。因為小時候奶奶幾乎每年都會做這些食物,長大後我們也會加入幫忙的行列,接下來即會一一介紹這些食物的做法。

26012
【曬大菜圖】
蘿蔔乾做法為先將蘿蔔洗淨,加入鹽巴,在先前的幾天,白天要將蘿蔔拿出來曬,蒸發水分,到了傍晚再收起來,並且放鹽和踩蘿蔔,再用石頭壓,讓它出水。每天重複這些步驟,最後就能製成蘿蔔乾了。醃蘿蔔做法為一開始將蘿蔔洗淨且曬一下太陽,蒸發一些水分,再加入鹽巴放入甕中讓它出水,之後再加入糖且用石頭壓,放置一星期後,等蘿蔔辣味消除,醃蘿蔔就大功告成了。鹹菜的做法為一開始將大菜洗乾淨且曬一下太陽,蒸發一些水分,再加入鹽巴放入甕中讓它出水,放置一星期後,鹹菜就完成了。古時使糧食易於長期保存的方法即為醃漬和曬乾,這兩類食品在傳統客家菜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也因為早期沒有冰箱,蔬菜盛產時,只能用醃製和曬乾的方法來保藏食物,供給整年度食用,因此這幾類食物也成為客家農村最普遍的副食品。
26012
【大菜切好後,將菜心、菜葉分開曬】
客家人素來以米為主食,由於客家人早期生活沒有那麼富裕,米食的原料大多是糯米,因為糯米吃後很容易就有飽足感,所以家裡自製食物當然也少不了米食文化。而小時候都會非常期待冬至的到來,因為全家人都會回來團聚一起搓湯圓,非常的熱鬧開心。湯圓的做法為先將糯米泡水八小時,之後用磨石機將糯米磨成米漿並且把水分壓乾,之後取一點糯米糰煮過,再將煮過的糯米糰混和至原本未熟的糯米糰,進行搓揉的動作,最後再將混和好的大糯米糰搓成一粒粒的湯圓就完成了。在現今工商繁忙的時代,大家平時都在外地上班、上學,無法時常相聚,藉著這些民俗節慶大家團聚在一起,除了分享日常生活瑣事,同時也傳承這些節慶文化和傳統米食做法,而在外地吃到湯圓或傳統醃漬品時,亦會想起每次年末家庭團聚好不熱鬧的畫面,會心一笑!
26012
【完成的湯圓】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