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90期 2017/12/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學院專題講座—我們究竟是誰? 羅肇錦講述「客」從何處來

【文圖/宋佳靜∕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研究所碩二】

 

26012

何謂「客」?「客」又從何處來?廣東人在廣東形成稱粵人,閩南人住在福建稱閩人,而客家人卻沒有一個確切的地點,但由於他們住在山上,稱為「山人」、又稱「客」,因此,當時閩粵贛一帶流行一句話:「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每一個族群都必須清楚及了解自己所存在處,如此一來,方可進一步做更深入的傳承與推廣,因此,我們必須抓住自我正確的族群特徵是重要關鍵!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榮譽教授羅肇錦,以此場演講開啟了學生們頭腦重新省思的開關。
民國107年10月17日,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舉辦了「客」從何處來的專題演講,從字面上得知,不外乎是在探討「客」這一字究竟是何方神聖?它又是從何地到達各地?看似簡單的字句背後卻夾帶著深厚的反思意義。首先,以客家委員會舉例說明之,客委會一直以來都在推廣「桐花」為客家象徵之花,因此人們看到桐花,理所當然就會聯想到客家,但其存在卻沒有真正的歷史背景故事,這樣的Logo象徵,似乎是帶有爭議且能做進一步討論的,故尋找客家本身和他族群不一樣的地方,就成為重要任務!

在尋找「客」的來源,透過羅教授的演說,我們可以從中選擇幾個大方向做探索:
一、從語言現象來觀看歷史:語言不單單是溝通的工具,更是能代表族群的重要象徵,透過語言的種類,我們可以推測與了解族群的歷史背景及經歷,舉例說明:「四海話」的存在,為海陸人說四縣腔稱之,為何會有四海話的存在呢?我們推測的原因為生活周遭大多數人多為說四縣腔調,故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環境的海陸人,為了符合大眾化需求,因此去學習說四縣腔,久而久之因而形成了「四海話」。

二、從客家山歌都是運用四縣話唱出:擅長唱山歌的才女-劉三妹,曾唱出:「自古山歌從(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載來?」其中的「口」,為位於梅縣早期的河埠、產物的集散地「松口」,松口這一地帶至今保有梅縣松口歌劇院、梅縣松口山歌學校等等…牌面,故此得知松口這一帶,確實保有客家山歌的存在依據,山歌從字面上觀看不外乎就是只在山上唱,不在家裡唱而稱之,但松口商業區卻為例外所在,而為何要探討松口呢?原因今台灣四縣腔調最接近的語言是松口客家話,台灣的山歌以南四縣、北四縣蕉嶺人所唱出,山歌是一種「隨口隨鬥」的形式,故其歌調與字調往往一致。從松口語言來探討「客」的歷史,他們已經受到周圍的梅州縣和當時的官話所影響,故有用官話來說客家話的現象,故可得知語言是會受統治者、執政者、多數人所說的話所影響。

三、從梅縣話是粵化客語這一種說法來看:以前總是認為梅縣話為最古的客語代表,也是標準客語。但研究發現其有包含廣東話的成份,由於梅縣當時的官方是廣州,故從種種因素及可以透過當時的詞彙、單字音義去探討及推測出,例如:他們擁有「好亮」這一詞,意思為稱女生漂亮,在現今客家話裡頭稱女生漂亮為「靚」而非「亮」。「多謝」、「綯牛」等詞彙皆可以得知粵化的成分所在。

四、從慚愧祖師是客家信仰,來看「客」從何來?透過多處地區崇拜信仰來觀看,客家來自何處?舉例說明:「梅縣城外陰那山靈光寺奉慚愧祖師、台灣南投鹿谷靈光寺拜慚愧祖師等…」,想要了解自我族群來自何方?可以透過許多線索做探索,了解自己的族群為身為後代的我們該執行的使命。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