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88期 2017/11/01 出刊/ 半月刊

 

 

不一樣的思維認識客家之美

【文、圖/宋佳靜/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碩二生】

 

26012

倘若我們要看世界各地的華人,不應該把自己的在地化經驗也套在他人在地化的歷程,不應該用自我心中的那把尺去衡量別人的在地化「深度」,因為若是如此,我們將會忽略了各地原有的歷史脈絡,進而把各地域的自主特色給抹煞。來自安煥然教授的一段深刻開場白,為中大的我們帶來濃厚的省思觀點。

民國107年10月13日,國立中央大學邀請到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暨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安煥然親自蒞臨本校現場,安煥然教授出生於生於馬來西亞,祖籍海南省文昌縣。今日,安教授的演講主題為「戴國煇 的生命史追索與其客家、東南亞華人研究」,戴國煇為何人?他是出生於台灣的客家系中國人,有人說亦是客家系台灣人,不論何種說法他皆是道地的台灣客家人,求學期間至日本就讀,留學畢業後,留至日本的亞洲經濟研究所任職,並於任職期間撰寫了許多有關東南亞華人的相關議題文章。
戴國煇先生的故事中,提及他於中學時代就讀新竹州立中學,也因為當時歷史背景的關係,他開始感受到當時的台灣「本島人」受到日本人的欺凌,但又始終感受到內部的不團結性,在彼此之間找不到任何一點的共識能夠做為團結的力量,或許因為習慣、氣質又或者語言的不同,導致彼此的分歧。高中期間,他就讀於台北一中(建中),他表示當時班上的同學們大多為俗稱的福佬系,而處於少數的客家系同學們,皆進而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在戴國煇先生的心中也因此產生了一分委屈、不愉快的聲音,直到前往日本也依舊掛念著這份不滿。

到了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台灣光復,戴國煇的大哥從東南亞回到了台灣,和他分享了許多在東南亞期間的一切,甚至表示他遇見了和他說一樣客家話的客家人,戴國煇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對客家的認知與視野,因為出生於台灣,又會講客家話,閩南語也略懂一些,促使他的研究範圍逐漸擴大,他將客家的認識現實延伸到東南亞,而在文獻上遠至中國大陸,從此刻起關懷客家認同的議題也開始在戴國煇的學術研究中打轉、徘徊著。

26012

戴國煇的研究包含中國經濟史、台灣史、華僑史,而這三者之間有著深厚的連鎖關係,在連鎖之中常常夾帶著客家相關事務,戴國煇表示尊重自己是客家人的事實,故在他的作品中,時常具有一份「同理心」,一份關懷之情,因此,他特別注重處於邊陲的弱勢族群,因為就好比當我們要看台灣,就應該進入台灣境地,倘若只單一方面一昧地接受主流媒體的灌輸,沒以同理心去觀看與體會,是很難深入了解他們真正的內心聲音與背景文化。今天十分榮幸聽到安教授的演講,內心充滿了不一樣的感動與感覺,對於族群的認同感,此時此刻更多了一份肯定,我們的家鄉我保護,我們的族群我認同,我們的文化我肯定,期許更多客家人與我一樣,透過認識自己的族群認同感更深愛了客家一些。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吳慧庭、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