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88期 2017/11/01 出刊/ 半月刊

 

 

用多元的視角看邊緣族群的心境與渴望

【文/邱妍毓/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碩二生】

 

時間/2017.10.13(五)
安煥然為馬來西亞南方大學教授,學生時期研究歷史,而後研究族群與文化以及客家族群等。曾擔任多家報社專欄作者,現為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暨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其客家研究多發掘客家族群之客家社團、生活文化、飲食習慣、以及客家人的相關研究,如戴國煇、戴佩妮等議題。

26012

【安煥然教授談論對戴國煇的研究 圖/邱妍毓】

安煥然教授說研究家鄉也會談到文學研究,在文學研究中鄉土文學占了很大比例,研究家鄉歷史者對生命歷程的情感十分深刻,其中對歷史有共同的集體情感和記憶,這僅限於同鄉人,然而對那些不是本鄉的人,我們又該如何介紹自己的家鄉歷史?

鄉土文學如何寫、如何傳述我們的家鄉經歷的過程,主要考慮說的對象的家鄉有無共同的話語共鳴。不一定要印證什麼代表性的事物,如客家人個性就是勤儉持家等,而是尋找自己的家鄉與說的對象的家鄉,在歷史上是否有共同的話語可以交流,才可以引發共鳴。也就是說,從事任何地區的研究,必須先做好深入了解當地歷史和共同記憶,丟棄原有的、或是學術上硬梆梆的理論,唯有把研究的族群看作在地、當地的族群社會來討論,方能客觀看待他們的歷史脈絡、觀念。如果沒有做好這一點就妄下結論,對其族群或族群之間都是一種傷害,偏誤可能加速種族的衝突、引發誤會甚至爭戰。

戴國煇為台灣客家人,研究台灣史也研究中國蔗糖史以及東南亞華人史,而這幾個領域是一條鏈鎖的關係,彼此相互聯繫,而鏈鎖中又常挾帶他的客家意識。戴國煇在談論他對客家的學術觀點時,多以自己的生命史經歷來論述客家人,因此其客家意識偏向主觀,他認為客家意識的形成是因為周遭的非客家族群的比較。

26012

【戴國煇著作《台灣總體相》 圖/羅雅鈴】
戴國煇學生時期研讀客家書籍時發現,不管客家人遷徙到哪裡都居住在邊陲地帶。因此他認為客家人具有一個特別的共同意識就是邊疆(陲)意識。而這樣對客家書籍的共鳴和發現都源於他的中原意識和邊陲同理心。由於他本身強烈的邊緣族群的感受,使他面對客家族群經常處於邊陲地帶,更具同理心和尊嚴感,他認為你無法改變你出生的身份,但每個人不論他身為的族群為何,都應該擁有人的尊嚴感。因此戴國煇對客家身份的苦悶反映在他的學術觀點上。

在戴國煇的東南亞華人研究中,發現華僑二字在國民政府時代是一種政治認同、是革命之母,在政治意識裡是認同中國,但對馬來西亞的第三代以後,他們對這個詞彙是無法接受的。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意識的轉變已經從落葉歸根變成落葉生根。他發現華人在東南亞屬少數族群,與當地的土著、馬來西亞人存在些微緊張的關係,彼此有矛盾也存在著誤會和偏見,這些少數族群對國家的渴望為追求多元文化、自由平等和尊重對待。他認為當地國不應對華人進行種族同化,而是將這些少數族群當作當地國的一種族群。戴國煇認為研究學者必須站在當地族群的立場作為基礎,才能用客觀態度書寫其族群關係。

安煥然教授針對戴國煇進行研究,對其學術觀點以及對客家的意識、情節有自己的看法,認為從戴國煇過去的生命史的追朔,其受到羅香林中原意識深植,且深刻感受到少數族群的邊緣危機意識,因此反對台獨也不認同親日的李登輝,渴望被認同的中原意識可能是造成台灣學界對他誤解的原因。安教授認為戴國煇的客家重點是全世界少數族群的邊緣化問題,他以同理心、人道關懷看待客家族群,是以一個更寬闊的心境在研究客家、研究東南亞。可惜戴國煇的研究在台灣學術研究很少被引用形同缺席,安煥然教授認為研究應以更大的包容心看待各種觀點,觀點有些雖主觀,但沒有所謂對或錯,期待戴國煇的研究在未來能被看見。

26012

【戴國煇研究講座-安煥然教授與教授、學員們拍照 圖/邱妍毓】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吳慧庭、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