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85期 2017/09/15 出刊/ 半月刊

 

 

終身學習的客家人

【文、圖∕李秀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語所碩士班】

 

社團法人台灣客家語文學會在江俊龍理事長帶領下,第一次舉辦「臺灣客家族群、語言與文學終身學習圈計畫」兩日研習營。研習營課程分為兩日:A場次為台中場(9/2),B場次為桃園場(9/9),兩場次各有優秀的師資與豐富的課程內容,由教育部指導與贊助。

臺灣是一個族群多元的國家,語言、文化互動密切,不同的習俗與文化,需要彼此的尊重與包容。各個族群都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四方口音也是各不相同,同處臺灣島上的居民,若能對臺灣各族群的歷史文化有更多的認識,不僅有助於不同語言族群的和諧相處,也能增強閩、客、原語言文化的傳承力量。

本研習營舉辦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對臺灣客家各地語言、文化及族群分布的介紹,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族群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特色。安排的課程包含台灣客家族群的開墾歷史,各種客家腔調的語言特色介紹、客家詩歌賞析以及客家文學創作等。

台中場課程由客委會傑出成就獎得主徐登志老師打頭陣,她講述「大甲河之聲、大埔客發聲─從一個沒有記載的地名說起」,這個地方就是東勢的古早地名「寮下」,徐老師細說古今,詳述大埔客先民在此開墾的艱辛。

26012


(台中場在東勢國小新啟用的視聽教室舉行。)

接下來,由范文芳教授開講「從台灣个老地名來解讀台灣文化」,根據范教授的說法:「四、五百年前,漢人移民來台,其中人數較多个閩、粵籍人士,開始用自家个地方方言,為自家生活个處所安取地名,筧尾、港仔嘴、枋橋、柴橋、大稻埕、柴城、柴埕、田尾、樹林仔…係閩籍人士慣習个號名;粵籍人士比較習慣為自家个家鄉安名牛欄河、河背、埤塘窩、石頭坑、葫蘆肚、汶水、紙寮窩、桂竹林、竹頭角、廣興村、中壢、九芎坪、茅仔埔…。」

26012


(客家重量級人物齊聚一堂,左一徐登志老師、左二何石松教授、左三范文芳教授、右二大埔客家協會理事長徐月里及右一總幹事郭鶴琳。)

26012


(江俊龍理事長介紹何石松教授上台授課。)

下午第一場,何石松教授的主題是「從客諺詮釋客家民俗文化」,何教授旁徵博引、言談幽默,全場笑聲不斷。何教授勉勵大家要多了解客家諺語,因為客家諺語內涵豐富,內容包羅萬象,可從諺語中認識客家先民的生活經驗與智慧,所以說客家諺語是語言的藏經寶典,也是最佳的生活教材。

從客諺看2016年為何是極端氣候:一龍治水風調雨順,九龍治水旱澇不均
•春夏雨量特別多──立春落水透清明,一日落水一日晴。
•秋冬晴多於雨──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物價特別貴──八月大,街頭無菜賣;八月小,街頭菜了了。

江俊龍教授接棒講授「臺灣客家飲食的語言與文化」,所謂「客家飲食語言」,是具有客家文化內涵的有關飲食方面的語詞、俚俗諺語等詞彙,包含食材、烹調方式、器具、禮節、禁忌、節慶、祭祀等各方面與飲食有關的特徵詞、文化詞。江教授還一一列舉台灣各縣市不同客腔的飲食語言文化內涵和發展,內容非常豐沛,讓學員感到不虛此行。

9/9桃園場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115教室舉行。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系主任、也是客家語文學會的常務理事陳秀琪教授在開場致詞時,除了歡迎大家到客院聽課之外,也鼓勵學員報名加入台灣客家語文學會,今後有更多機會聆聽學會主辦的客家相關課程,最重要的是踴躍來報考客家學院三所碩士班。

第一堂課由客院榮譽教授羅肇錦講授「淺談幾個客家詞彙」,他說,閩西、
粵東的地名,有以「畬」為名的非常多,藉此了解,閩粵贛山區今天所謂的純客家縣,本來都是畲族人的聚居地,元末部分畲人遷往閩東、浙西以後,留在當地的「哈族」改稱「客族」,回頭稱還沒改稱客族的畲族所在地都加上「□畲」「□□畲」的稱呼。

26012


(陳秀琪主任歡迎學員加入客家學院碩士班的陣容。)

緊接著,第二堂課是說唱俱佳的李源發教授上場,他講的主題是:「桐花朵朵瘋客家!Hakkasanity!客家俗諺、師傅話、童謠、山歌與詩詞之美」,由授課題目不難看出課程內容之多元與精彩。

李源發教授問在座學員年輕時有誰「挲草」過?(挲草就是兩膝跪在稻田中,在臨近地面之處以手搓摸並除去雜草。)有幾個年紀較大的學員舉手表示他們青少年時期曾有過「挲草」的經驗,大家都覺得「挲草」真是苦不堪言。

於是,李教授分享他的詩詞創作:挲草
七月天公日頭曬 兩腳跪落禾頭下 左手挲過右手挲 十指掘到血漬漬
兩腳挲入濫田肚 濫泥沒到大腳臂 田水摝到泥塥漿 泥水燒燒熝兩腳
鹿螞飛來背曩趴 泥蜂偷叼腳盤肉 等到挲忒歸坵田 滿面泥膏紅蝦腳

26012


(李源發教授唱客家山歌贏得滿堂彩。)

下午的課程分別由呂嵩雁教授講授「臺灣後山客家話的語言與文化」、邱一帆老師分享他自己歷年來創作的客家詩作品、劉醇鑫教授講授的主題則是「客家俗諺中的雞意象」。

「臺灣客家族群、語言與文學終身學習圈計畫」兩日研習營課程,在十位客家名師的接力開講之下終於圓滿結束。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吳慧庭、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