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80期 2017/07/0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電視新聞採訪部實習後對客家傳播之反思

【文圖/池姵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三年級】

 

回想起進入客家電視實習的第一日,即由行銷部為使實習生了解公司環境及組織運作進行基礎介紹。原以為於2003年所成立之客家電視台,且納入公廣集團經營,替主流媒體遺忘或輕忽之弱勢族群發聲,報導族群及公益相關新聞,減去令人聽聞髮指的「羶色腥」,是成功且完整之族群傳播頻道及政策。

但,若細聽行銷部之深入介紹,客家電視台迄今法制地位未臻明確,仍為「政府標案」,由公視基金會每年接受政府委託承標經營,並須以符合政府標案驗收時數為營運終極目標;似非與當初客家族群期待成立客家電視台初衷相符合。

26012


(在客家電視台實習,漸漸體會製播新聞的甘苦與樂趣。)

行銷部向我們說明,無奈雖由立法政策支持下所成立之電視台,受到媒體市場競爭及有限預算影響,仍心有餘而力不足,欲實現之目標與所能實際達成之成果有所差異。

方言傳播領域,無論是廣播亦或是影像,並不受廣大受眾青睞,以服務特定族群為主,族群傳播媒體必須努力爭取,以其他營收來維持營運,包含政府補助、舉辦活動及各方贊助等方式。再加上族群傳播媒體成立初期並無培養專業母語傳播人才,方言節目數量增加,節目品質卻未盡理想,進而影響當時閱聽人觀看或收聽意願。近些年,雖已逐漸改善環境,積極培養年輕世代母語傳播學習,但族群傳播資源有限,在愈趨多人走入此領域的同時,族群傳播頻道之稀有更加凸顯,年輕族群無法爭取至此領域之主管層級。

向行銷部詢問存在我心中許久之疑問,為何公廣集團媒體所報導之新聞,往往與我們於商業電視中看到所報導之新聞面向有所不同呢?(我指的是就連客家的八卦、客家的社會事件,都沒有在客家電視台新聞中看到)或許這個問題顯得有些可笑,但當時的我可是把積藏於內心超過五年以上的問題給問出來了,並沒有得到確切的回覆,他告訴我,當你進入了媒體領域後你就會了解。

衝著這句話,我更加期待著往後實習的日子,除了製播新聞的樂趣,我也漸漸地了解到傳播媒體界的黑暗面與現實面。功利取向的媒體主流價值,即是使該媒體在市場競爭中獲得閱聽人之青睞,現今以獲致更多的點擊率和廣告效益為成功指標,多以衝突性新聞議題刺激收視率,似乎「唯恐天下不亂」。而公共媒體不同,報導角度並不流於負面社會新聞等固定報導取向,較常以正面的態度,報導對社會公益有所助益之新聞以及國人所應了解之資訊,使國人增加對於公民社會之信心,就我目前觀察而言,這是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最顯見之差異。

「客家」,從擁有專屬電台以及電視頻道,至民主社會所追尋之真實多元文化精神,我們已向前邁進一大步,但仍可見還有一長條路需要努力。一個世代比起一個世代更加自覺自主,更加落實媒體近用權,真實呈現族群以及社會真實面貌,擺脫族群以外的人對「客家」既有刻板印象,促成對於本身文化重視與保存,真正兼容並蓄展現多元文化的表現。將來期望有一日於非專屬客家頻道中大方且自然地展現獨有客家文化,我了解我們正在進步與努力。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吳慧庭、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