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71期 2017/02/15 出刊/ 半月刊

 

 

《走向伊斯蘭:印尼客家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

 

內容簡介:

本書主張從個人改宗經驗作為了解研究參與者的起始點,避免忽略其能動性與主體性,然而亦須關注個人一方面如何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另一方面則又透過自身的詮釋、行動與策略反饋到宏觀層面。首先透過「未知?已知?印尼客家穆斯林」作為探尋研究參與者交織在族群與宗教之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歷程之開端。從班達亞齊與山口洋兩地相異的生活世界中了解到族群關係面貌的不同,這一切於「走在成為穆斯林的路上」顯露無遺。從宏觀的社會結構了解印尼華人之社會位置,以及印尼華人與印尼伊斯蘭之關係。個人經驗與詮釋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因此班達亞齊的改宗者在「閒話」、「鄙視」之間走向伊斯蘭,而山口洋的研究參與者則在「貧困」與「受助」之後成為穆斯林。在海外客家研究意義下,本書凸顯客家內部的異質性,以及提供了解印尼客家的另一個視角。同時,透過改宗選擇以及改宗之後的文化實踐,揭露印尼伊斯蘭的多樣性。透過改宗經驗之研究,印尼客家華人之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多重面貌因而呈現。

作者簡介: 蔡芬芳

  德國法蘭克福約翰.沃夫岡.哥德大學(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文化人類學暨歐洲民族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族群關係、認同研究,分別從語言政策、性別與族群之交錯性、改宗與族群互動理解族群關係與認同的多重樣貌。進入中央大學任教之前已出版的專書包括《比利時語言政策》(2002),以及Gender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cross Difference: Cultural Discourses and Everyday Practices among Sorbs in Germany(2010),擔任教職之後的研究重心則為臺灣客家女性研究以及印尼客家族群改信伊斯蘭研究。相關研究發表於《思與言》、《客家研究》與《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等刊物。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未知?已知?印尼客家穆斯林
  一、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二、研究對象:走向班達亞齊與山口洋
  三、研究觀點:來回印尼客家與台灣客家之間
  四、研究資料來源
  五、田野反思
  六、分析架構與各章概述
第二章 走在成為穆斯林的路上
  一、前言
  二、改宗
  三、改信伊斯蘭與族群關係
  四、小結
第三章 班達亞齊:在「閒話」、「鄙視」之間入「回教」
  一、前言
  二、在華人與亞齊人互視之下選擇伊斯蘭
  三、從盲從到理解:「拜神」與伊斯蘭之比較
  四、在伊斯蘭與華人之間選擇認同
  五、小結
第四章 山口洋:在「貧困」與「受助」之後成為穆斯林
  一、前言
  二、信仰伊斯蘭之多元詮釋
  三、「回教不一樣……」:生命的挑戰與天意
  四、「唐」「番」之間與「入回教」
  五、小結
第五章 結論:改宗與族群認同、族群關係之多重樣貌
  一、族群關係與宗教
  二、理論意涵與經驗意涵
後記——在「旅程」過後……
附錄一:班達亞齊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附錄二:山口洋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作者:蔡芬芳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7/01/20
ISBN:9789865659134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規格:平裝 / 26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來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1522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