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68期 2017/01/01 出刊/ 半月刊

 

 

我的中壢客家情

【文∕葉倫會∕前海關博物館館長】

 

前陣子,奉桃園客家知識學苑之邀,導覽中壢區的人文史蹟暨分享我的導覽經驗,勾起許多我對中壢的懷念與追憶。

中壢是桃園市人口最多的區,因為縱貫鐵路設站而發展,該區卻沒有一座建築被指定為古蹟。雖然桃園新屋是我的故鄉,也在中壢讀過書,但已經過了五十幾年,為了讓出席朋友不虛此行,閱讀相關典籍,發現原屬客家庄的中壢,因為台灣經濟起飛而快速進步,卻因為外來人口而逐漸閩南化或台北化,商家傳統用客語和顧客溝通的情形,悄悄改由國語或閩南語。其震驚程度不下十年前為找尋台灣的義民廟到屏東縣竹田鄉,發現街上飲食店因為地處觀光景點,發聲幾乎用閩南話,於是寫下這篇隨筆。

我的中壢經驗從小開始。國小讀桃園市新屋區崁頭厝國民學校,六年級時,台灣省政府周至柔主席視察崁頭厝漁港,他認為崁頭厝的名字不雅,改名永安漁港,漁港的漁會組織稱中壢區漁會,就讀的崁頭厝國民學校更名為永安國民學校(九年國教後,分國中和國小)。

國小畢業,考上省立中壢中學初中部,每天到中壢通學,回家需經過市區,商店與客人大部分用客家話溝通,鮮少用國語或閩南話,高中讀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回家經過中壢,聽到旅客或商家的交談,幾乎是客家話。

在中壢讀書期間,一因書沒讀好,二因早年的鄉土教材被視為禁忌,對中壢的印象模糊,依稀記得中壢酥糖、新街的鎌刀和牛肉麵等所謂中壢三寶。年紀漸長,負責籌備海關博物館與經辦該館業務期間,尤其是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開始研讀與台灣史有關的文獻,位於台北和新竹間的中壢是其中之一,中壢和桃園是早年設有城牆的城,在台灣發展史占有一席之地。

桃園市在康熙年間,仍然是未開發的荒地,茅草叢生,故稱虎茅莊。康熙36(公元1697年),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他在《裨海紀遊》敘述:「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 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真狐、貉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而今,不論北桃園或南桃園,人口都超過百萬。

客家話稱山間小溪為「澗仔」,坑谷地形為「壢」。「澗仔壢」是指老街溪和新街溪兩溪中間凹谷地形。1875年,清政府將淡水廳升格為台北府,設淡水、新竹縣,因中壢位於兩縣中間,被稱為中壢,或說,乾隆五十年稱中壢。另據《康熙台灣輿圖》。中壢的平埔族部落是「澗仔力社」,客家人將地名改為「澗仔壢」。

歷經演變,中壢區屬桃園市,面積76.253平方公里,東西寬約10.6公里,南北長約7.4公里,中山高速公路從中間穿過,分中壢為東、西兩部分,與大園、觀音、新屋、楊梅、平鎮、龍潭、八德、桃園等八個區聯結,腹地廣大,交通發遠,加上工業發展,39.4萬人(2016.9)成為人口最多的區,人口密度約5,147人/平方公里。

主要發展的區塊為中壢火車站周邊的老街,新街國小旁的新街;內壢、龍崗都是台灣光復後才興起的地區。2016年,中壢火車站被網路票選為台灣兩百多座火車站中最醜的一座,但無損其進出站人次僅次台北和桃園站的地位。

1895年6月17日,日人在台北舉行始政儀式,旋在中壢駐守憲兵。1899年,設中壢國小。1901年,將火車站移至今址,次年,設內壢火車站(1958年前為崁子腳火車站),2015年進出站人次排名台灣第17,為人次最多的三等站。現在的中壢車站,應是中壢火車站的第三代,1995年,因為中壢人口快速成長而設後火車站,每日進出站人數名列台灣第3,為人次第2多的一等站。2007年,台灣高速鐵路通車,桃園站設在中壢區青埔。

1905年,開闢中壢到觀音的公路,但直到1932年才竣工;1918年,中壢的輕便鐵路可通到觀音下大堀、龍潭、新屋、平鎮、東勢,但1935年,陸續拆除往返這些地方的輕便鐵路,唯與觀音間的輕便鐵路,遲至1953年才拆除。

日治時期,中壢歷經中壢街、中壢庄等名,1945年,改名中壢鎮,設27里。1967年,因為人口數超過十萬人,成為桃園縣第一個縣轄市;1980年,突破20萬;1995年,破30萬人。1968年,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設校於中壢,1979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1974年,中山高速公路中壢至三重段通車。

中壢區被認為是桃園市的客家人口聚集的主要區,但最早到中壢開墾的漢人是漳州人,主要住在青埔、內壢等地。1945年,客家人口數超過50%,而成為桃園客家聚落的代表,街區的商業買賣均以客語溝通。後因廣設眷村,而有以國語溝通的龍崗社區。據丘昌泰2006年的調查,客家人占50.0%、閩南人36.5%、外省人約11.4%、原住民約1.4%、新移民(外籍配偶)約0.8%。根據客委會2010年4月調查,在單一自我認定臺灣四大族群人口比例為:客家人43.4%、閩南人38.3%;多重自我認定的客家人57.6%、閩南人50.8%。根據2011年7月調查,單一認定的閩南人43%,客家人29%。

根據葉高華的研究,2010年,中壢街區商店使用語言鮮少使用客家話,客家人轉成福佬客,店家改用國語或閩南語與顧客溝通。閩南語的使用率,在客委會和客家地方機關的眼皮下,悄悄的超越客家話。看到這段研究報告,令人不勝唏噓。

2016年10月15日,我參加台北市客家義民祭嘉年華活動,請教住在內壢的羅自嘉理事長,經常到中壢公出的范姜宗親會理事長范姜瑞,兩人的說法亦相同。2016年10月16日,趁到中壢授課和導覽之便,請教學員,瞭解商家主動語言以國語和閩南話為主,國語和閩南話已經取代1960年代街上儘是客家話的情景;晚上在健行科技大學附近的餐廳用餐,沒聽到顧客用客家話交談。

北埔成為客家重要觀光小鎮純是無心插柳,兩千年左右,曾應邀與地方文史工作前輩座談,他們很驕傲的說北埔只有一座紅綠燈,店家全是當地的客家人,賣的是客家元素產品,假日接待觀光客的數量,超過北埔當地的人口。

曾幾何時,北埔的商品大都仍以客家元素為主,但開門「接客」的店家,老闆的歡迎詞早已改成閩南話。當客家話不見了,不曉得銷售的商品還有多少客家味。期盼政府推動浪漫台三線時,相關單位應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務必把最珍貴的客家話保留在這些地方,願馨香以禱。

2016年,李永得第二次擔任客委會主委,或許感受到客家話正快速流失的危機,積極推廣客語沉浸式教學,取代原來的客語認證。所謂客語沉浸式教學,即希望將客家話深入家庭,他親自走訪客家鄉親經營可以融入生活的產品,請其製作電視廣告時,用客語發音,如萬家香醬油的調味食品,即用客語發聲,讓觀眾在生活中融入客語元素。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