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58期 2016/08/01 出刊/ 半月刊

 

 

東勢開發240年 歷史記載工匠文化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李新隆 台中東勢】

台中市東勢區向來是大埔客的重鎮,日治時期稱為「東勢角」,不過在更早期的清乾隆年間,則稱為「匠寮」或「寮下」,240多年前,清朝官員率領工匠,越過石岡土牛地界,進入山區伐木造船,之後逐漸形成工匠聚落,也因此東勢開發史,幾乎與工匠息息相關。

位於大甲溪旁的台中市東勢區,是大埔客的主要聚落,1770年為了建造水師船,清朝官員率領100多位工匠,越過位於石岡土牛的民番地界碑,渡過大甲溪,到東勢山區伐木。

巧聖仙師廟前主委 管業鐿:「早期祖先在土牛設置番界,漢人不可進入東勢,但在乾隆35年(1770年),為了整修戰船,才特准軍工匠的木匠,越過土牛溝來到東勢。」

永安宮(鯉魚伯公廟)主委 李益盛:「伐木的、造林的,全在這裡做集散,渡船頭一方面運貨、運樹木,而牛屎坪,就是因為有很多牛車,在這裡停留要運貨,隨地大便所以叫牛屎坪。 」

因為大肆伐木開墾,又和原住民比鄰而居,所以經常發生流血衝突,1775年工匠回原鄉之後,請來巧聖仙師令旗保平安,成為台灣巧聖仙師的開基祖廟,早期廟裡還設有撫墾局,辦理稅務、田租、番務等公務,因此又稱為「公館廟」。

文史工作者 魏坤文:「 公館寮下就在仙師廟那裡,為什麼會叫公館,早期辦事,清朝政府沒有官員過來,只派一個臨時的官員,因為他會寫文章,就在那個地方設一個辦公室,所以早期叫公館。」

以前石岡到東勢並沒有橋梁,需搭船渡過大甲溪, 但因民間渡船問題很多,甚至鬧出人命,1833年貢生劉章職,結合地方士紳,成立「東勢義渡會」,免費提供渡船服務,長達100年之久,成為台灣歷史最久的慈善組織。

東勢義渡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廖文欽:「 地方有志之士67人,就集資成立東勢義渡會,免費讓來往兩地的旅客,免費坐渡船。」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總幹事 管雅菁:「在劉章職的墓園可以看到『仗義卹鄰』4個字,這是他當初成立義渡會之後,彰化縣正堂特別感謝他熱心公益,送他一個牌匾,後來劉章職去世後,義渡會就出錢幫他蓋牌坊。」

也因為有這麼多先民的付出,豐富了東勢的人文歷史,也造就了客家山城今天的繁榮。(2016-07-22)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