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58期 2016/08/01 出刊/ 半月刊

 

 

《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讀後感

【文圖∕李秀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一生】

25814

一個國家,無論其政府與主政者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組織架構、成員素質等為何,施政及運作的目的,皆以提升並加強「經濟發展」為主軸。

而「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則在於滿足人民的需求和慾望。然而,人民的需求是沒有邊界(boundary),慾望也沒有止境(destination)。這誠如一首英文詩所描述: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Unti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
   
人的需求和慾望也是如此,不但要好,還有更好;不但要多,還要更多。經濟發展,從亞當斯密之後,就不斷在追求Next Economy。現在談next已經落伍,而是要探究Deep Economy,正如本書強調的,深耕再深耕(在地化)的經濟,才能更穩固,為人民帶來福祉。

    快速經濟發展的結果,是能源日益枯竭、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溫室效應急遽惡化…等負面結果(negative outcome)。更好和更多,好比如停在樹枝上的兩鳥,一箭想要擊中一鳥都已經很難了,何況要「一箭雙鵰」更不可能。

    凡事有利必有弊,追求經濟發展何嘗不是?要更好就很難更多,要更多就難兼顧更好,「俗擱大碗擱好呷」,要做到絕不是易事。經濟快速成長,個人所確是大幅縮水,台灣近幾年來,基本工資未升反降,真的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經濟越發達,貧富差距也越拉越大。為何會這樣?因為廉價及密集勞工,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財富的關鍵。因此,經濟成長並不是讓人人更富有,而是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都全心致力於發展經濟。結果呢?經濟發展更先進的國家,其人民沒有更快樂、更健康、更幸福,為什麼?

    答案很明顯。我們開發的經濟,已超過適當的水平和程度,以至於地球的生態體系瀕臨崩潰的邊緣。

    以台灣為例,在光復初期,實施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之前,絕大多數人的食衣住行基本需求,皆難以獲得滿足。隨著有效的推動經濟計劃,基本需求逐漸獲得滿足,生活品質也日益提升,但是,國人有感受到更快樂、更健康、更幸福嗎?

    原本美麗的福爾摩沙,如今空氣汙染、噪音環繞、馬路如虎口、食安問題不斷、毒品充斥、垃圾蔓延、治安亮紅燈、甚至還成了詐騙王國…,簡直罄竹難書。更多的錢、更多的財富,並未改善生活品質,反而加速惡化生活品質。

    為了提高生活品質,政府高層必須提高預算,也就是要花更多的錢(納稅人的血汗錢)。問題是花更多的錢,就能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嗎?「更多」和「更好」早已分道揚鑣,兩者兼顧有如神話般難以實現。

    尤有甚者,今日經濟發展與成長的產出(output),是新類型的高度個人主義。如書中所言:「人們愈是高度行動化,愈不願意和周遭的人互動密切,這是促使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因之一。」

    經濟發展與成長的產出,竟成為「腐蝕人類生活的社會毒素」。「世代變遷,年輕人很不情願花時間在他人身上以及追求非金錢的社會目標。」當最後「變成有錢人,還需要其他人嗎?」這將是何種情況?

    很多專家、學者主張:「當前困境的解決之道,是持續推動經濟成長,但是要更公平的分配利益,並且要將更多的利益,重新投入公共領域。」然而,將人們「從生產力較差的地方移往生產力較高的地方」,或許可以改善經濟現況,但身心的健康指數呢?台灣有那麼多的東南亞移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們也許賺到了錢,可是…

    社會越繁榮,人們越需要安全感。安全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不過,今日的國人,卻飽受安全威脅,「人人沒有安全感」,正是繁榮的台灣社會之最佳寫照。

    五、六十年前,台灣一般人民的生活既貧窮又多病,但人們在心理上有相當的安全感。因為在那個年代,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家人、親朋好友圍繞,所以有高度的安全感。現在呢?大樓林立、車水馬龍,大賣場、精品店、美食街等比比皆是,可是多數人們卻感到更寂寞、更無助。「相互的距離拉近,彼此的心卻遠了」,經濟成長更快,人們喪失更多安全感,也變得更不快樂、更不健康、更不幸福。

    如此看來,快樂、健康、幸福的來源,不是擁有豐富的物質和財富,而是需要更多的親人及同伴。具體的說,擁有財富,不如擁有人際關係,因此,該是我們認真思考及探討「睦鄰經濟」(在地經濟)的時候了。

    事實上,推廣在地的經濟,除了考量增進人際關係外,還要把重點放在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等議題上,才能讓人感到更滿足、更幸福。

    今日的台灣,新政府剛執政,即面臨非常嚴峻的抉擇:必須在「更多」和「更好」之間做選擇。換句話說,是要選擇「更富有」還是「更快樂」?期望小英總統能秉持八年前的競選主軸—「追求在地的幸福經濟」,帶領國人走向在地的幸福經濟。

編者按:上圖為台灣客家語文學會105年第2場講座暨旅遊活動,學員尋訪種樹的男人—賴水和,他經營的和準林場,為東勢創造了幸福營地。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