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57期 2016/07/15 出刊/ 半月刊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之摘要心得

 

【文∕林柏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二生】

 

該文主要探討隨著時代變遷,國家權力分化下,社區營造的政策執行模式從「由上到下」的集權,演變成「由下到上」的分權模式。這段過程當中,權力行使的主權轉向,同時也將「分工協力」的理念,以「網絡治理」的方式帶入政府的運作模式,也進入社區營造的治理方針。雖如此之作為是社區總體營造治理模式的理想層次,但是往往理想與實踐之間仍有落差。因此該文便是點出社區營造政策的執行過程中,網絡治理所面臨的各項問題,更以政府於2006年推出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的六大子題做為討論依據。文末,作者歸結出六星計畫政策的網絡治理運作特質,包含行動主體的多樣性,及所需資源的差異性為執行方針,並指出此模式運作下,政策排他性不足、政策整合目標不明確,以及政策不延續等三項癥結點。如此,作者最終提出運用政策運作的特質為基底,以此建構出「政府主導」、「政府與社區雙核心協力」、「三方協力,政府為輔」、「專業醫療為主,輔導團隊與社區為輔,政府次之」及「社區為主,輔導團隊為輔,政府次之」等五項不同網絡治理模式,以確保社區營造政策的落實。

    該文逐層分析社區營造治理方針的轉變與模式,逐一鋪陳至問題的核心,從社區營造的模式從集權轉向分權,最終轉向網絡治理的模式,更從中找出問題的核心,架構出解決方案。從社造政策治理層面的發展過程當中,筆者不禁去思考,作者強調政策應以對症下藥的方式確保落實,但以目前情況為例,如作者所提的青年返鄉就業,至今雖然有部分的成功案例,不過就全球化時代的趨勢,仍居於少數。若僅是單純看表面以政策如何落實為主要目標,卻忽略整個社會環境的變遷,那麼混和式的網絡治理模式,是否也會淪為一種理想性的口號?

參考資料: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府際關係研究通訊》4:4-9。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