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52期 2016/05/01 出刊/ 半月刊

 

 

策展人的甘苦談

【文∕李秀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研一生】

D

第一次看到「獨立策展人」這麼酷炫的名詞,是俐容老師3/21邀請的演講者胡朝聖的職銜,他同時也是公共藝術專案經理及專欄作家。第一眼在教室看到胡老師,穿著緊身牛仔褲配小皮靴、淺色系休閒衫搭深色外套、頭戴黑軟呢帽,果然「特立獨行」呀!

    胡老師從事策展工作已有22年資歷,他經營的胡氏藝術公司,也是業界的翹楚。在這麼長久的豐富經驗裡,有什麼特別難忘的策展活動?就像胡老師當天的講題「與藝術在美術館外相遇:試談當代藝術與社會」,他不將藝術框架在美術館內,不按牌理出牌的敏銳性格,總是能為他天馬行空的思維,找到揮灑的空間。

    2007年他媒介藝術家林銓居與忠泰建設公司合作的「晴耕雨讀」大型戶外展,為他贏得許多大獎及好評,同時也讓他得到無數的罵名,胡老師形容當時的感受:「被罵得很爽!」

    身為農家子弟的林詮居,想把古代文人的生活型態(晴天在田中揮汗耕種,雨天則在屋內閱讀),複製到現代的都會生活,其作品構想包含了一畝佔地廣大、日照充足的稻田,還需位於都市高樓周邊,才足以對比出田園自然的美好,田中央還要有一間可讀書、作畫的書屋兼工作室。

    林詮居醞釀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無人理會的計畫,一直等到遇見伯樂—胡朝聖,終於擦撞出希望的火花。

   經由胡朝聖的引介,忠泰建設願意提供價值二十五億元、三千多坪位於大直精華區的土地,作為展覽空間,不但出地、出人力還出資六百萬元,供創作者在市中心整地、犁田、灌溉、插秧、除草、趕麻雀;還在田中蓋了一間樸實的工作室,雨天或農忙之暇,藝術家在此舉辦座談會、讀書會及親子活動,並邀請三五好友演奏樂曲、飲酒暢談。

    藝術家在實踐作品的同時,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每天吸引大批的都市人、觀光客、歸國僑胞來此朝聖,除了讚嘆都市叢林的綠意盎然,也回味(或想像)農業社會的悠閒。

    從七月一日整地開始到十二月九日收割稻穀,「晴耕雨讀」的展期終告結束。在這段期間,藝術家的作品完美呈現,贊助企業對創作者尊重及支持,身為兩者的溝通橋樑—策展人胡朝聖也獲益良多,可謂三方皆贏。那為何胡老師會被罵得很慘又讓他覺得很爽?

    原來許多藝術工作者認為策展人不應與資本主義共舞,尤其是與萬惡的建商(奸商)攜手,以免藝術品沾惹了商業氣息。

    可是這麼多年的經歷,使胡老師學會與企業共游而不被吃掉,他自我打趣:「這是劫富濟貧」。像這種合作模式,企業雖砸了大錢,但因為尊重創作、保護藝術,形象和商譽得以提升,而藝術家也藉由出資者打造的平台,完整演出自我的理念及堅持。

    胡老師進一步說明,對企業來說,這是「資源的移轉」,對藝術家而言,這是「作品的實踐」。他每天的工作重點,就是遊說別人,遊說廠商不要壓制,不要收買;遊說藝術家不要諂媚,不要迎合。

    協調企業家與藝術家各展所長,是胡老師最感興趣的工作,他會快樂地做下去,我也衷心給予祝福,謝謝胡老師帶來如此精采的演講。

    相較於胡老師帶領的大型交響樂,由鄒淑慧老師主導的社區藝術節,可說是小品室內樂,但同樣能演奏出動人樂章。3/14,俐容老師邀請她的好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鄒淑慧現身說法,以「全台瘋藝術節?以元智大學為例」的講題,傳授一所私立大學的藝術節,何以能連續舉辦十六年?

    1996年,文建會率先創辦「國際文化藝術節」,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廣,有了成效。2000年後更化整為零,以鄉鎮城市連結地方產業共同行銷。自此後,台灣新興節慶有如脫韁野馬,四處亂竄,幾乎已達失控的局面,以2013年為例,全台就有超過四百個大小藝術節慶。
國內一百五十八所大專院校,曾舉辦過藝術節的僅有三十多所,有些學校的藝術節有始無終,有些則是藕斷絲連。鄒老師自豪的說,唯一一所連辦十六年未曾中斷的,就是元智大學的社區藝術節。

    為什麼要強調「社區」(community)呢?由今年主題「幸福,壢壢在目」,取自中壢的諧音創意,讓幸福的理念可以傳達各方,即可知每一年不同的主題規劃,其實都緊緊地與社區相結合。

    為了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鄒老師領導的社區藝術節,企盼能與周邊五鄰里的居民,建立友善、互惠及互動的友好關係;也期待學校能成為社區群體和地方認同的寶貴資源。除此外,更希望學生突破校園圍牆,提早接觸並了解真實的社會,培養其專業技能,發展自信心。

    從之前最高曾募集到一百五十萬元的活動經費,到今年最少只有八十萬,該做的事情還是不能少,因為鄒老師不忍辜負社區居民每年的等待及期望,很多小朋友與社區藝術節一起長大,甚至有一個成績優異的高中生,因為從小參加各式活動,對社區藝術節產生情感,放棄第一志願來就讀元智的藝術與設計學系,像這些點點滴滴在心頭,鄒老師縱使半夜躲在被子裡哭泣,隔天到校仍打起精神帶學生衝刺。

    還有一個動力也驅使著鄒老師,那就是來自對社會關懷的使命感,像關注身心障礙族群和偏遠的弱勢學生,她和學生們邀請如肌髓損傷者協會、陽光基金會等團體參與活動。有一年,請來「逆光飛翔」男主角—盲眼鋼琴家黃裕翔上台演奏,看得她淚眼婆娑,深深地被這個不向逆勢低頭的視障年輕人感動著。

    籌備學校的藝術節從無到有,工作之繁瑣,簡直罄竹難書,每年帶領大學生、碩士生衝鋒陷陣,使得鄒老師的學生各個具備實戰能力,到職即能派上戰場,因此成為許多企業優先錄取的對象,這是她感到得意之事。

    鄒老師隨時自我提醒也提醒他人:「生活中有藝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深有同感,並且要向鄒老師學習「了解自己,莫忘初衷,保有夢想」向前行!

(上圖為『晴耕雨讀』地景藝術展現場,圖片取自在荒蕪之中種出一片藝術美景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