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52期 2016/05/01 出刊/ 半月刊

 

 

策展要浪漫也要務實

【文圖∕黃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C

鄒淑慧老師以她16年豐厚的經驗,從務實面剖析,告訴我們舉辦藝術節的各個工作面向以及細節,甚至還帶了老師自己歷年來的計畫書,這些傾囊相授的寶貴經驗,令人感動。

    在計劃書內看到的是:16年不同的主題,卻有1份難能可貴的堅持。一串 落落長的工作清單,年復一年,持續深耕社區,搭起大學與社區間互動關係的 橋樑。起草搭起這個橋樑,很難;要維持這個橋樑的完整性與持續性,更難。十分佩服鄒老師帶領藝術與設計所的學生,發揮所長,投入一個這麼有意義的活動。

    另外,藝術與設計方面是他們的長處,但是籌錢不見得是每個人所長,要遊說廠商或他人贊助不是易事,但是為了使活動成功,必須做出這麼多的努力與堅持。翻閱計劃書,閱讀其中的文字細節,老師現場掏心掏肺的一步一步解說, 對於喜歡策畫活動的我,有如吃了黃金果實,經驗值大大提升。

    對於任何活動的策畫,除了要有浪漫的想法,更要有務實的作為。做好主題的籌辦,溝通的方式更要留心(除了與各個里民的親切互動外,對相關單位的資訊發佈也要均等 )。這次的演講非常精彩,也是我目前非常需要聆聽的相關 經驗。(上圖為我們一行人3/21去參加元智大學藝術節在內壢福德里辦公處舉辦的手工拼布零錢包活動,由左到右分別為:孟璇、勤真、我以及鳳林)。

    聆聽胡朝聖老師的演講《與藝術在美術館外相遇 試談當代藝術與社會》,又是滿載而歸。藝術創作是一個生活體驗與內心想法的展現,但不是人人都有這種天份可以展現並發揮出價值。

    但是,當藝術家做了審美經驗以外的作為時,讓藝術創作的性質貼近了社會面貌,更直接進入社會的現場,用自己的方式,回應當代的社會問題,也為民眾發聲。以演講中提到的「台南海安路城市廢墟藝術造街」為例,藝術家離開工作室,放低身段,與市民交會。比起金錢堆疊的競賽遊戲,這種選擇更能反映社會問題,幫助解決問題,我認為這樣的藝術價值又更高一層次。

    利用所長,提醒市民別因城市錯誤的政策-都更,而忘記原本美好的價值。藝術家用藝術創作,讓民眾思考開發的好與壞,更改變昔日文化氛圍的低迷。 在這場演講之前,我誠實地認為藝術真得很容易讓吃這行飯的人餓死。像「台南海安路城市廢墟藝術造街」這個例子,向政府拿取的經費非常吃緊,只夠支付材料費,犧牲其他藝術創作生產的時間,願意共同付出,使海安路改變窘況,帶來人潮,又帶來錢潮。改造成功之前,把這裡當成藝術創作的樂土;改造成功之後,選擇離開,再次前往下一個藝術創作的樂土。

    再以「晴耕雨讀」為例,要學習「如何與資本主義共舞,但又不會被其侵蝕」?不是向資本家靠攏,而是有效利用企業資源達到自己藝術創作的理想,在有錢人的藝術與藝術家的藝術,兩者之間達到平衡與妥協。利用計畫影響企業,本身回應建設公司的文化,同時提醒建設公司更要小心地利用土地。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