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47期 2016/02/15 出刊/ 半月刊

 

 

 

參與客家食物節慶之活動心得

 

【文/潘俊宇】

 

我是道地的閩南人,對於客家文化所知甚少,從小到大對於客家人的映像就是非常節儉,我覺得節儉是種美德,所以從小對於客家人的節儉習性與精神就覺得很值得學習。

很幸運在大學畢業後,大學的老師邀請我一同參與許多客家族群的節慶活動,讓我對於客家文化可以有更深入一層的了解與探討。這兩年參加過苗栗公館的紅棗節、新埔的柿餅節、關西的仙草節…等等。每個活動都讓我感到充滿活力,也可以感覺到客家族群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超越血緣的,跨越姓氏之間的力量。

10月3日星期六,是個很特別的日子,因為是生平第一次租車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兩天一夜的參訪行程。因為是第一次開車載大家,前一晚就像小學生一樣緊張到輾轉難眠。早上六點五十分起來,從後陽台看見天氣很好,想來今天是有個美好的開始,不過由於昨晚沒睡好,所以就煮了杯黑咖啡在路上喝。第一站先到板橋接人,再到桃園火車站接老師與另一台車會合。真的是幸運,星期六的高速公路居然沒塞車!一路順暢。約快九點時,到達我們的第一站:「新埔鎮農會產業交流中心的新埔柿餅節」。

去年來的時候是包車前來,所以對於停車方便性,不是很特別的去注意,不過這次真的感覺到非常方便,因為在活動場地的對面有一大片的空地,可以提供停車,就是因為空地大,所以很好停,不會像一些觀光景點或遊樂場所停車格小到不行。

進入會場,左手邊是服務區,右手邊有小攤販在賣叭哺冰淇淋,而正前方擺放出曬柿餅的布置,並放上一個約兩公尺長寬的木架供遊玩參觀的民眾可以在木框中照相留念。我覺得有木框和沒有木框有很大的差別,當下覺得加上木框的擺設真的很聰明,因為會讓人下意識的想去框框中拍照,就像把相片保存在相框中一樣,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想照相記錄一下,記錄自己有到此一遊。

我們一行人稍做討論後,便開始找遊客做簡單的訪談。我一邊找對象一邊觀察今年的攤商與去年的差異,印像中去年的攤商比就沒有那麼多元,也沒有今年這樣比較多的現煮熱食,去年與今年都有的是進入門口右邊的第一家炸芋頭,會對它印象深刻是因為老闆的削芋頭功力太強大了,感覺老闆眼睛根本沒再看,但是手上的刀子一直削一直削,而且速度超快。我一邊找人訪談一邊逛市集,不過我的眼睛一直被食物吸引,有烤鳥蛋、魷魚羹、煎蘿蔔糕、素粽、冬瓜茶、愛玉等等,越看嘴越纏。只是去年有來賣木頭小飾品的阿姨今年沒有來,反倒是去年強迫推銷的賣蛋捲大哥有來,今年學乖了,遠遠繞開他的攤子!時間過得很快,尤其是在訪談過程中,用聊天的方式,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下個行程是到北埔找學長介紹北埔老街以及北埔地區的特色。當然還是要先填飽肚子,地點是「北埔南埔生態村番薯伯焢窯竹語茶蘆」,開車進入番薯伯生態村心裡覺得真有趣,因為要進入小客車的停車場,就要穿過一個只有一台車寬的小徑,就像是要進入某某祕徑一般,進入桃花源一樣,不曉得是老闆故意的還是巧合。

回想上次焢窯已經是約六年前了,那是去大甲焢芋頭,這次是焢地瓜,一樣要自己親手疊窯出來,該怎麼說,對於我這種從小到大都在台北都市生活的小孩來說,烘窯有致命的吸引力,因為太有趣了,還可以親自動手!一開始疊窯時,老闆已經把基座疊好了,我們只需要像蓋圓形冰屋一樣,慢慢的往上蓋,然後把圓形的洞口慢慢縮小。我們五個人十隻手一邊撿四周圍的石塊、磚頭一邊疊,只是沒有經驗也不知技巧,我們只是把窯越蓋越高,圓孔就是沒法縮小,一不小心還塌了。眼看隔壁比我們慢開始的遊客都已經疊好在燒木條加熱了,我們還得重疊,現在想起來真覺得好笑。最後還是老闆看不下去,出手幫了一下,教了「撇步」,就是要一手扶著第一塊石塊,然後一顆一顆石塊互相嵌合往內縮,其中互相嵌合非常重要,而且不能有鬆動,不然就像是地基不穩,而每往上一層都要比下面一層小圈才行。終於疊好了,開始燒木條加熱窯裡的溫度,我們是很開心,不過老闆這時說出令我擔心的事,就是如果加熱到一半,因為沒疊穩而崩塌,那就得再疊一次,現在想想老闆那時應該是嚇嚇我們吧!

由於怕吃不飽,等待食物悶熟的時間,我們還跑去買額外的食物,回來後地瓜、雞腿、玉米也都熟了。因為老闆有提供稻草編織的課程,結束午餐後就開始編稻草劍,我個人覺得還蠻容易上手的,挺有趣的,在以前農村時期小朋友沒有玩具玩,都是這樣自己動手做吧。一邊編我一邊覺得這稻草編織應該要多多推廣,在現在3C用品流行的時代,我們的手指都越來越不靈活了,想想我的侄子,感覺手指的功能只剩「滑滑滑」,滑手機。所以我認為應該要把編織、摺紙、裁縫等手工藝重新加入國小國中的課程中,也可以培養耐性,也能學到以前人們對生活裡材料的運用與智慧,這樣應該能從小累積底蘊,在未來能夠更有創造力。做完稻草劍後,就要麻煩學長帶領我們了解北埔的歷史與地理環境。

這時已經下午三點多快四點,不過陽光依舊,天氣微熱。首先學長先帶我們到相對的制高點觀看地理的樣貌,好吧!這邊我有一些已經忘記了!不過令我嘆為觀止的是接下去看的「百年水車」。學長說當初不只水車有損毀,其實連水圳的渠道都有崩塌塞住,是當地居民中較老一輩的,依照當年的記憶慢慢的挖通,當然也包含水車的修復。

 看到百年水車,真心認為以前人真聰明。讓水流帶水車旋轉,但為了把水往上輸送到較高處的梯田,居然在水車上綁竹筒,就讓水自己把自己送往高處,竹筒約斜四十五度角,在水車低處時汲滿水,到水車旋轉高點時倒入灌溉用的集水槽,太神了!後來回家後查查資料,北埔的百年水車是台灣僅存的「竹筒式水車」,不曉得國外會不會也有這種形式的水車。觀察後,我在想這樣的水車也真的不易保存,木製的結構,又和水一直接觸,當然目前看到的木製部件之間有的是用鐵線和螺絲釘固定,但一百年前應該沒有像螺絲釘這樣方便的材料,頂多就是用麻繩綁緊固定,那一定要常常修復,不然就無水可以灌溉了。所以我猜想這百年水車的修復技術,在一百年前應該蠻多人會的,只是現代科技方便了,反倒是取自自然用於自然的技藝失傳了,從文化保存方面來看,倒是很可惜。

看完古人智慧結晶後,我們還去參訪了「BK坊 柴燒磚窯天然酵母麵包」,因為要預訂,所以我們到時人家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些試吃的。這是一家有歐風感覺的烘焙坊,講求的是麵包不直接添加油脂,也不使用化學添加劑,是一種很天然的概念。裡面有一個老闆自己搭建起來的磚窯,我想如果是冬天來的話,應該會很像在歐洲的感覺吧,不過夏天應該會熱到受不了!後來在隔天早上和老師有討論到,BK坊這種經營模式其實也有點像農業的契作。

再來是學長帶領去了解北埔老街,以及古蹟金廣福的介紹。其中印象深的是老街裡有兩家客家擂茶在互相競爭,看來生意真的不好做,不但拿泡好的擂茶給路人試喝,還分熱的、冰的。只是我沒有買就是了!讓商家失望了。本來還要去寶山水庫的,聽說很漂亮,不過時間不允許,只好下次吧。

晚餐是去學長的同學開的餐廳吃飯,「泥磚屋」,客家餐廳。菜色非常豐盛,吃到最後還打包讓學長帶回去,之後如果還有機會到北埔的話,我還是會到「泥磚屋」用餐,好吃又讓人滿意。晚餐期間,學長說起他在學校帶學生的種種,突然覺得現在的學生和以前的學生差別很大,雖然自己也有在幫人上課,不過沒有像學長在學校那樣直接面對來的血淋淋。
晚上住的是北埔鄉的「紅屋山莊」。感覺還蠻新的建築,三樓透天厝,應該是一樓大廳,二樓自己住,三樓當客房。老闆娘也蠻客氣的,因為學姐要先到火車站,所以應該是要睡覺的老闆娘等到我們回來後才休息,害我都有點不好意思。

第二天一早,在民宿吃完早點,我們驅車回到新埔柿餅節場地,一樣做了隨機訪談,以便後面的分析。但是接下來才是熱血的部分,因為我們直接開車殺到彰化二林,雖然一路上導航非常的不給力,但我們還是順利趕上二林的葡萄酒評鑑比賽,當然我們是參觀者。可能是為了公平,我們只參加了開幕,不能參與評鑑過程,只有品酒師可以,所以只好和葡萄園老闆回家看果園。老闆是個風趣,聊天中會帶著許多俗語、詩詞的人,跟想像中的農業工作者差異甚大,老闆非常文雅的!和老闆聊天總可以笑聲連連。

因為颱風的關係,葡萄樹也還沒整理好。葡萄樹看起來細細的,但其實年齡都已經比我們老了,也許只有葡萄樹皮像老人的皮膚皺紋,透露著它們歷經風霜的歲月吧!老闆也有開放打工換宿,不過聽工作內容似乎挺辛苦的,不知道這樣會不會瘦下來?會的話,明年暑假可以來報名!還有就是老闆也有說其實二林種葡萄的面積越來越少,主要還是利潤問題,大多改種火龍果。我想如果沒有像老闆這樣的人在堅持著,也許二林已經變火龍果之鄉了吧。很開心能跟到這次活動,比起平常家中出門活動,這次的行程內容相對豐富且具有文化與教育價值。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