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44期 2016/01/0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小草大進擊

【文/張瓊月(國立師範大學 研究助理)】

 

有一種味道薄淡、外型亦搶眼的食物,它沒有柿子的豔陽色,也沒有蜜棗的嫩綠,有的僅是深不可測的黝黑。在客家地區裡,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它的存在,人們夏天說它清涼退火,冬天則說它養顏美容。這樣的食物在客家飲食中默默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賦予它客家人的咖啡飲料美稱。它是「仙草」,又被稱為田草或洗草,泰雅人稱之Supurekku,英文則為Mesona。除了飲食文化上的重要性,仙草近年亦成為新竹客家庄─關西鎮的地方特色與經濟支柱。

根據關務署近十年的統計資料,臺灣每年向國外進口仙草乾的數量約為800~1200公噸,其中六成來自印尼、三成來自中國、一成來自越南。然而,臺灣境內所生產的仙草乾,每年約只有400~500公噸,其中還包括出口至國外的40公噸。臺灣人喜愛仙草,但只有25~30%是由國內的農民生產,其中關西鎮的仙草種植面積與產量便占六至八成。除此之外,關西鎮所擁有的仙草加工廠也是全國農會的唯一,因而被稱之為「仙草的故鄉」。

然而,關西鎮其實是由於傳統茶葉與柑橘產業的沒落,且農會配合推動一鄉鎮一特產之政策後,才開始大量種植仙草與製造多種產品,並從2001年舉辦仙草節與加強媒體宣傳後,關西鎮和仙草的結合才逐漸廣為人知。大致來說,關西仙草的發展歷程可劃分成三個時期,分別為仙草的傳統特質時期(1990年以前)、仙草的積極改造創新時期(1991至2000年)、仙草的地方特產成形時期(2001年之後)。

首先,從1990年以前的新聞中,可知仙草對一般民眾而言,是一種戶外隨處可見的藥草,其經濟價值並不高。因而報導內容也是偏向中藥材方面的功能描述,儘管味道或外觀不佳,但作為冰品或半固體仍具有消暑的功能。其相關報導如下:
仙草是採自野地的「免費」自然物,它屬於唇形科,與我們所熟悉的九層塔、紫蘇、薄荷等是同一家族,臺灣各地的郊野都有它的芳蹤,它好像生來就是為人類服務的。【1979-06-15/聯合報/09版】

仙草凍是國人傳統的消暑食品,它由一堆雜草經過蒸煮後變成既軟又Q的半固體,可見仙草本身具有膠質…可是,仙草的色與味固然形成特殊的風味,卻也是個限制,因為一般人對很多東西不喜歡是墨色,或者不希望有仙草味道。【1968-05-26/聯合報/03版】
從此時期的報導來看,仙草無論對生產者或消費者而言,都不具特別的吸引力,故報導對仙草的描述會出現「雜草」、「不喜歡是墨色」等內容。而就關西鎮來說,《關西鄉誌》曾提到「關西四周環繞是非常肥沃的盆地…好像瓷硼而且盛產鹹菜,顧名思義,乃取名為鹹菜硼,在日治時代明治末年所建的鹹菜硼橋名尚在自可為證…此名直到一九二○年修改臺灣地方制度,才改為關西庄」,也可得知關西鎮於日治時期是以鹹菜聞名,而非當今的仙草。

但自1990年代開始,關西鎮鑒於農政單位投入仙草相關研究與產品研發, 而逐漸開啟其與仙草的連結。同時,不僅國內大廠於此時期推出仙草相關的機能飲料,小吃業者也開始嘗試販售熱的仙草。透過公私營單位對仙草的投入,使仙草不僅從傳統家庭藥草,變成可標準化大量生產的冷飲材料;也從過往只適合在夏季享用的食物,變成冬季也受消費者歡迎的品項。這種生產與食用方式的轉變,是仙草的市場需求量逐漸擴增的重要原因。如以下報導:
由省農林應桃園農改場和關西農會所合作開發的仙草粉,去年因未趕上銷售旺季而沒有打開太大市場,今年則希望在入夏之前先行建立完整銷售網,再大舉推介仙草全餐。【1990-02-23/經濟日報/18版】

為適應國內飲料市場的多變性,泰山企業在數年前即陸續推出仙草蜜、八寶粥…不僅在業界掀起一股復古風,為傳統飲料開拓發展空間,也為傳統飲料現代化做了一個最佳的註解。【1990-02-09/經濟日報/27版】

近年來新竹大街小巷常可看到賣燒仙草的攤子,成長速度僅次於檳榔攤,有的生意非常好,好到老闆從開店到歇業都找不到時間休息。【1993-03-25/經濟日報/19版】
從以上報導可知,此時期的仙草不同於過往的負面印象,如免費、顏色不討喜、味道不佳等。對生產者來說,仙草已成為市場上的明日之星,不僅便於量產,其經濟利益也不可小覷。另一方面,對消費者來說,仙草的印象也已不是只有年長者才會喜愛的傳統藥材,而是一種歷經現代化過程的冷飲素材,或是一種新穎的、可提供味覺刺激的熱飲原料。然而,儘管仙草逐漸受到市場喜愛,但此時期的關西鎮仍在積極種植與研發加工設備的階段,尚未讓消費者意識到「關西仙草」的存在。

「關西仙草」的品牌推廣乃自2001年開始,由農會以仙草節作為主軸,每年定期在十一月初舉辦仙草產品與地方文化的系列活動。此時期的報導內容,除了有關於仙草的安全、衛生等基本品質面向,也有行動者對自我、仙草與地方的認同描述,其內容如下:
「仙草節」已經舉辦6年,規模和遊客一年比一年大。今年除了展售仙草等農特產,現場還有難得一見的客家歌劇和打擊樂器表演;當然現場兩天都有各式趣味競賽,一定熱鬧可期。【2006-11-01/聯合報/C2版】

關西農會推廣股長說,仙草生長不需灑農藥,最大賣點在於百分之百純天然作物…農會對仙草禮盒熱賣十分驕傲,很多長輩不敢相信,醜醜的仙草也能成為禮品…總幹事認為,仙草若能結合生技,未來更具潛力,「我們要靠仙草闖天下!」。【2008-03-01/聯合報/C2版】
關西農會辦理仙草節的初始目標是促進仙草相關產品的銷售,儘管近年來,仙草的供銷狀態已達致平衡,但仙草節仍扮演著提醒消費者前來購買仙草,以及促進地方觀光的角色。仙草節只是一個起點,除了希望在兩天的時間內吸引大量外地消費者,提高關西鎮和仙草的知名度;更希望能間接帶動地方整體的文化與經濟表現,使消費者在非仙草節的時間,也能繼續支持關西的地方旅遊與食物特產。藉由仙草節的人潮吸引與熱鬧氛圍,不但能讓關西鎮重拾活力,同時也能讓主辦單位和在地參與者建立自信與認同。

總體而言,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儘管關西鎮早期即種植仙草,但對於當時的農民而言,仙草只是一種副經濟農產品或季節性產品,無法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因而要把經濟價值一直被忽視的仙草轉變成地方象徵意象與支持地方經濟的食物特產,其實需要農業改良場、地方農民、農會、業者、消費者等眾多行動者付出無數的時間與心力,並配合中央政府與新聞媒體的助力。如同泰山公司近年以「草的力量─無可限量」作為口號,從關西鎮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仙草如何從一項不被人們注意的邊緣性農產品,變成當今炙手可熱的地方農產代表。若下次有機會來到關西鎮,

坊試試仙草雞、仙草麻糬,再配上一杯香醇的客家咖啡─仙草茶吧!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