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44期 2016/01/01 出刊/ 半月刊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鍾理和百歲冥誕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陳沿佐 林敬祐 高雄 】

 

今年12月15日,是客籍文學家鍾理和100歲冥誕,客家電視台特別製作「致敬鍾理和」系列專題,向這位為了文學創作,奉獻一生心力的作家致意,被譽為「台灣鄉土文學之父」的鍾理和,出生在1915年日治時期,是屏東高樹的客家人,1960年因肺病去世,得年45歲,生前並未獲得文壇注意,過世前貧病交迫、生活潦倒,被稱為是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而他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當時不被接受的同姓婚姻,以及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的「原鄉人」,但他充滿鄉土情懷的文學精神,寫實卻蘊含批判自省的創作風格,至今仍對台灣文學造成深遠影響。

這間有百餘年歷史的老房子,就是鍾理和出生的地方,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鍾理和他是美濃人,不過其實,他是現在的屏東高樹人,在前幾年這間房子,重新整建好的時候,就有很多藝術家來到這邊,把鍾理和文學作品裡的故事,彩繪到牆壁上,現在這邊還會不定期辦很多藝文活動,像是帶民眾來導覽,了解在地文化,跟鍾理和家族的故事,已經成為認識在地文化的重要基地。

跟著導覽志工的腳步,民眾到處好奇東張西望,走進鍾理和故居,牆上造型別致的窗櫺,被踩踏出光澤的地磚,大致仍保留當時樣貌,年少的鍾理和就是在這,嘗到情竇初開的滋味。

導覽志工 溫智博:「暗戀他鄰居一個女生,在書裡面是帶過去,其實也不是說很重要,但是他在這裡的情節有沒有,描述說他暗戀,又還有我們的雜貨店,就早期有賣雜貨的這些,所以他對這邊生活,在他書裡都寫得很清楚。」

在屏東高樹生活了18個年頭,鍾理和許多作品中的情節,寫的正是現在因為時代改變,當地早已不存在的風土民情,而後人也用各種方式,延續鍾理和對故鄉深厚的情感及記憶。

導覽志工 溫智博:「村庄會敲銅鑼跟大家說,要輪水期了,大家水溝清一清,無論男女老幼,家裡裝水的容器,都提到水溝那邊去舀水,以前我沒生活在這種情景,但是我看他的書,我就可以了解,我們在這邊的生活,就是這樣情景。」

不只以溫暖的筆觸,寫下客庄旺盛的生命力,鍾理和也以銳利的眼光,審視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這段特別的生活經驗,更將台灣文學的視角延伸到對岸。

政大台文所教授 陳芳明:「『夾竹桃』寫的是北京的一個大雜院,那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人,其實那個大雜院就是一個中國社會的縮影,所以他對那個大雜院的批判,就是用一個現代化以後,知識分子的眼光看中國。」

鍾理和的作品充滿濃厚的半自傳色彩,深受魯迅批判精神的影響,儘管題材內容,看起來都是寫些生活大小事,但在他的文字裡,卻多了一份知識分子的自省。

政大台文所教授 陳芳明:「一篇叫作貧賤夫妻,那個我看了都要掉下眼淚了,因為他那時候已經生病了,那整個家庭就是他的老婆平妹幫他照顧的,那是最棒的寫實主義,他既批判了那個時代,也批判了自己。」

無論是貧病交迫,最後咳血去世的筆耕人生,或是挑戰社會禁忌,相知相守的同姓婚姻,鍾理和的一生就如同他的文學態度,從故鄉的土地萌芽茁壯,受盡風雨仍動人堅毅。  (2015-12-14)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