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21期 2015/01/15 出刊/ 半月刊

 

 

2013東勢田野調查心得

【文/邱宜軒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研三生)】

 

地球上有數以萬計錯綜複雜的語言和方言,每種都是人類作為溝通的工具,它甚至可以突顯文化的特徵,可以說是非常珍貴的。2013年12月21、22日,兩天一夜,我們到東勢做大埔腔客家話的調查。雖然還在學習階段,但是我認為田野調查這工作是對弱勢方言在語音上的初步保留,何其珍貴。此次田野調查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做調查,並且有老師在旁指導,調查地點在東勢區東新國小。本組調查的對象是一位69歲的鄧女士,鄧女士從小在台中市東勢區廣興里長大,說著流利又道地的大埔腔客家話。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發現了特別的語音組合,發音人在知、章組三等字的舌葉音後,很多字的細音i會變成舌尖前元音,如:書、豬、余…等字,這是在我目前所知道的音韻組合裡沒有的出現過的。這次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調查,學習到了很多,分工合作除了自己實際練習外,也可以在同儕之間學習,看看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讓發音人較易懂我們所要發問的字,調查起來也較省時又精確。另外,兩天一夜的行程裡沒有閒著,我們還參訪了位於東勢區東安里的鯉魚伯公。在當地人的細心解說下,我們才知道原來在伯公後面一顆一顆堆疊的石頭長達30公尺,從側面看是鯉魚的形狀,而且有做為堤防的功能,在當地有它特別的傳說與故事,出於好奇,我搜尋了關於鯉魚伯公的傳說,其中有一篇叫「金螃蟹與金扁擔」。內容如下:
鯉魚伯公祠下方是東勢水源地(自來水公司東勢營運),東勢營運所昔日原為一池天然水潭,盛傳水潭裡有一隻「金螃蟹」經常在夜裡活動,但無人捕獲。相傳在清道光20年間(西元1840年~),有位自鹿港登陸的英國傳教士,在沿大甲溪傳教時,無意間發現了東勢水源地水潭內的金螃蟹,並以紅布袋網獲,且將水潭中的金扁擔也取走,從此大甲溪經常山洪爆發,沖毀不少田園房舍,東勢鎮的風水也因此遭破壞,以致無法發達起來;但任憑大甲溪水勢如何凶猛,洪水始終不曾沖襲鯉魚伯公祠一帶,使東勢先民得以長年安居樂業,當地居民為感謝鯉魚伯公護洪有功,特將鯉魚伯公「祠」升格為永安「宮」。


除此之外,回程當天的中餐,我們在當地的客家餐廳吃了道地的客家菜。此次行程可以說是滿載而歸,得到的是寶貴的經驗。
鯉魚伯公傳說資料來源(查詢日期2013/12/26):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taigabhohakka/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DM3NDU=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王本奕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