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16期 2014/11/1 出刊/ 半月刊

 

 

台灣客家的族群認同

【文/劉婕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客家認同」早在300多年以前就已存在,清代的分類械鬥也使得閩客之間的敵意相當明顯。從最初的台灣社會上,台灣原住民並沒有所謂的客家、閩南籍外省之分,對他們來說,都是漢人。慢慢的會有這樣的名稱出來主要是因為漢人之間產生了族群區分,因此客家與閩南之間的差異性造就了台灣客家族群認同的基本概念。 有了「我群」和「他群」之分。在台灣這樣多元化的族群下,1980年代客家人面臨到國語和台語的壓迫,不得不開始用國語或台語與其他們溝通,客家話卻因此慢慢流失。客家意識從過去的隱形化有了自覺,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開始,客家人積極地從各方面建立客家的族群認同,也可以說是客家人的族群想像表現。因為這些運動可以讓客家的公共議題推動,之後陸陸續續推出了客家電視台、廣播、雜誌等,透過這些文化產業順勢的帶領一股客家風潮。前客委會委員葉菊蘭曾說還我母語運動主要訴求的其中之一項是「將客語納入母語教育政策之一」客家的行政延伸到探討客家基本法的立法過程到全國客家日的來源建立。從一開始的為什麼要有全國客家日,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客家節日主要是要凝聚在台灣客家人的精神和意識,對於過去有一個共同的記憶,因此也符合了建構論的理論,族群認同是可以透過不同情境的改變而創建出所謂的族群認定。再來,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這節日要訂定在哪一天呢?光是這項議題就吵得沸沸揚揚,首先提出了八個節慶,最後在2010年9月10日宣布農曆正月二十日「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天穿日的由來非常特別,這天主要是為了要感恩女媧,但就部分的客家長老卻不以為然地認為客家人關女媧甚麼事,因此客委會提出了三個理由,分別是獨特性、無族群排他性和國際視野來說明為何會選擇天穿日做為全國客家日。有別於原住民基本法的重視人權,客家基本法是以延續文化作為出發點,因此有了客家運動的產生,慢慢有了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客家廣播到學術研究等。近來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去的設立,增設了客家公務員的職缺、客語認證等,凸顯了政府對於客家的重視,以對於族群認同與發展作為目標,積極地想要將客家文化傳承下去。從過去到現在的時間,客家人的意識已經慢慢抬頭,相較於外省、閩南族群,客家心中已經有了對於自我族群的認同,不管是客家運動或是政府積極地延續文化傳承,都成功地喚起台灣客家人內心的認同感。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王本奕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