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12期 2014/09/01 出刊/ 半月刊

 

 

義民信仰拓展南北差異:以枋寮義民廟、六堆忠義祠為例

【文/林永鈞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一、        前言

      1980年代,對於台灣是個特殊的年代,社會上充滿著追求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浪潮,這波社會運動中,在1987解除戒嚴後(解嚴)達到高峰,隨著戒嚴解除,開放黨禁與言論自由,使得人民情緒高漲,更是滿足積極尋求自由民主的渴望,在追求「民主」道路上,達成重要里程。在此時期,台灣各族群間無不希望替自我族群發聲,追求文化復振契機,客家族群在1988「還我母語運動」等戲系列社會運動時,追求客家族群在社會上地位的平等,讓客家族群慢慢站穩台灣族群一席之地。追隨這波民主化浪潮下,客家文化復振運動興起,並將「義民精神」與「客家精神」畫上等號,在此可見,「義民」稱謂,由身分認同延伸至族群認同之轉變。

       清代協助官府平定亂事有功、犧牲於歷次動亂的義民,受到政府正視,為尊崇、體恤為國犧牲奉獻的義民,因而設立義塚安頓之,念其功在地方,並舉辦祭典祭拜之,日後,逐漸演變為台灣特有地方信仰。

      全台眾多祭祀義民廟中,北部區域,桃園、新竹、苗栗為客家族群人口較集中區域,其中以新竹枋寮義民廟(褒忠亭)香火鼎盛,在地方上頗負盛名,成為北台灣客家人之信仰中心;南部區域,屏東平原為清代客家人最早的移墾區,迄今仍是客家人的分佈區,其中六堆地區的「中堆」(今竹田)地區,西勢忠義亭(六堆忠義祠)為六堆客家聚落的精神堡壘。

 

二、「義民」所指為何?

      對於義民身分的描述,藍鼎元《東征集》提出:「有能糾集鄉壯,殺賊來歸,即為義民,將旌旗功,以示鼓勵。」另外《台案彙錄庚集》也記載:「賊匪滋事,百姓中有能幫同官兵勦殺者,即為義民,自應加之獎勵。」清代治台初期,台灣社會動盪不安,社會常有以祖籍、族群、業戶不同類型之大小分類械鬥與民變,常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之說法,顯示出人民對於當時新的執政者(清朝)有諸多不滿,因而社會動亂易起。

      清政府面臨內憂民變、民亂等反政府事件時,同時號召人民協助官府平定動亂,有此可見,「義民」為一種身分象徵,所指的是在民變、民亂發生時,協助官府平定亂世的一群人。因此,義民身分可能包含各族群協助官府平亂之人,但諸多民變、民亂常與族群衝突相關,加上執政者政治操弄,義民因此成為特定族群的身分象徵。

三、義民信仰拓展方式

      枋寮義民廟為北部客家信仰發展中心,隨著客家族群的二次移民(在移民)情況發生,初期到外的客家移民,到達新的地方無不面對新的文化、適應衝擊,過程中「安身立命」顯得尤其重要,物質上的寄託可就由金錢取得,但心靈上的支持從何而來?常見的案例為外移人口隨身攜帶「香火袋」,到達新的地點,求取精神寄託,展開祭祀祈求,過程中,隨著移民的遷徙也進一步使得枋寮義民廟信仰得以擴展至全台區域。

      六堆忠義祠,信仰拓展層面,並未如同枋寮義民廟般出現15聯庄之祭祀圈,主要是成為地方客家族群精神的堡壘,主要著重義涵為傳承固有文化,表達感恩之意、飲水思源不忘祖的的緬懷精神。

 

四、義民祭與六堆嘉年華

      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紮跟客家文化、活化客庄發展、行銷客庄觀與帶動當地整體經濟發展,首次舉辦「客庄12節慶」遴選活動,在此義民信仰獲遴選成為,客庄12大節慶之一。客委會在枋寮義民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將祭祀圈已頗具規模(15聯庄)之義民祭典,農曆7月20日時,分散各地的分香廟與義民令旗大部分都會回到母廟祭祀因而吸引更多人注意與前往參與相關系列活動,客委會利用媒體完成宣傳,再次提升義民祭能見度。

      六堆地區則發展成為「六堆嘉年華」,相同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所主辦,但呈現形式上,比例上並非完全單一宣揚義民信仰,另外活動安排上仍有六堆運動會與義民爺忠勇公遶境鄉里出巡,主要是進行社區內部藝文團體之交流與展演,義民爺繞境巡禮祈福,進而提升鄉里內部的凝聚力。

五、義民信仰與客委會

       行政院於2001年6月14日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目標為復振與延續客家文化命脈,並打造台灣成為多元族群共榮的社會,並於2012年1月1日起更名為「客家委員會」。

       為扎根在地文化、促進客庄發展與行銷客庄特色文化,客委會於2009年首度辦理「客庄十二大節慶」,以遴選方式選出最具客家代表性之風俗節慶,藉以延續客家傳統文化、帶動地方發展、促進繁榮,使客家精神文化得以再現凝聚客家意識。義民信仰在台灣形成重要的信仰文化,同時也為客委會「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藉由地方與官方結合宣傳策略運用,不但活動越來越具規模、遊客越來越多,由於形式與宣傳方式改變,讓更多民眾了解義民信仰的特殊性,賦予義民信仰嶄新面貌。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王本奕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