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10期 2014/08/01 出刊/ 半月刊

 

 

桃澗堡與社區營造

【文/徐碧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畢業生)】

 

    巫秀淇巫君目前擔任桃園社區營造協會的執行長,不知不覺已十多年了,參與的工作如老街溪的關懷行動、社區牆面美化、大瓦屋音樂會……,豐富的實務經驗,頗值得我們學習。本文透過實際訪談,請巫君分享一路走來,對於社區營造的一些想法。

 

    什麼是社區營造?是我與社區住民接觸時最常遇到的提問。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這個名詞從1990初帶進國內以來,被很多種的方式稱呼,如早期的社區發展、社區總體營造……。社造的定義,從學者、專家、在地蹲點的文史工作者,說法繁多不一,就我個人實務工作的體驗,我倒覺得所謂的定義並沒那麼重要,反而應該把它重要的精神做一個釐清。

 

    早期,就有社區發展協會在做社區發展。公部門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我認為大部分的方向都偏差了。怎麼說呢,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時,一般住民最迫切渴望的是蓋個活動中心、集會所、或新增公園涼亭。社區活動中心蓋得越高越大,似乎就代表這個社區的發展越成功,然而果真如此嗎?我個人相當質疑。到目前為止,全台灣那麼多的鄉鎮村里,果真每個活動中心都被充分利用到嗎?社區住民因為有這個活動中心,生活過得更好了嗎?這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何透過努力,讓社區住民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好了、活得更快樂,而非硬體的變高變大。從精神的層面去深入,我認為這才是社造的核心焦點。

 

    個人長期參與社造,我個人的理解是:社造必須與民主生活結合。民主是除了多數決以外,也要同樣尊重少數,二者同時兼顧,才可以有效脫離程序而進入實質面。當民主可以進入實質面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去過一個民主的生活,我們才可能去談社造。換言之,社造是深入民主文化的生活態度。我對我的社區有什麼樣的想法,是可以表達討論的。舉個例子好了,我們從家裡出發,沿途你所看到的每一項小型的公共建設,從路樹、人行道、橋樑,你曾表達過你的意見嗎,你關心過它的工法材質嗎?我可以大膽的說,大概都不曾表達意見。因為這些早就在建設前被決定了。對許多公共事務活動的參與,我們其實應該積極地將想法表達出來,形成更多的討論,最後共同去完成一些事情,這就是我強調的社造的精神內涵。

 

    我在從事社造的過程中,老實說遇到很多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和社區住民互動的時候,如何在想法進入社區的同時,也能夠撩撥起社區住民對他們生活的一些意識。可惜的是大部的人汲營於生活,只求安身立命,到底社區如何,並不十分關心。如此,住民的社區意識若沒出來,會變成我們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農業社會,凡遇婚喪喜慶,左右鄰居親戚朋友定前來幫忙。這種你幫我,我幫你的互助精神,客家話叫「手」。我認為這就是社造的精神。如何把過去的價值、感情找回來,社造的工作就有機會改變。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