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10期 2014/08/01 出刊/ 半月刊

 

 

桃澗堡與和成八音團

【圖、文/徐碧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畢業生)】

 

    吹笛仔(吹嗩吶),挨弦仔(拉胡琴),是描述客家八音演奏樂器的慣用語。客家八音是極富客家色彩的傳統音樂藝術,演出的場合有嫁娶、神明誕辰、迎神、入厝、喪事及戲劇伴奏。本文訪談巫秀淇巫君,談及社區營造過程中,初識客家八音的經過與「和成八音團」互動的有趣過程。

 

    巫君談到:有一天,我收到一通「和成八音團」團長袁明瑛先生的來電。當時我覺得奇怪,我既不懂八音,也不會吹奏嗩吶,何以會找上我呢。原來是「和成八音團」有可能得到文化局的客家傳統音樂藝術補助,文化局人員告訴他們,「計畫書的撰寫,可以請教巫秀淇這個人,他會幫忙你。」團長為此找上了我。

 

    和成八音團在南桃園已經經營數十年了,對於現場表演十分熟悉。但是提到要如何向文化局請錢,對他們來說比吹嗩吶還要困難十倍。經過多次的接觸,我發現他們真是一個「得人惜」的團體。

 

    怎麼說呢,從前我對八音並不熟悉,總是把八音和喪葬連結在一起,後來發現,這只不過是一部分的表演而已。從客家先民生活的歷史進程觀察,八音在廟會、節慶與常民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和一般人的誤解是:「吹笛仔」不是什麼光彩的行業。你看,以前在廟會、喪事場所,我們往往見到的樂者形象是,邊抽菸邊吹奏,給人的觀感不佳。但是我認識的和成,實在和別人不一樣。第一,他們絕不可能在演出時抽菸,演出時一定是服裝齊整,一段演出結束,放下樂器後,也不可以再去碰觸。這和過去某些同行在演出空檔,有些團員會聚賭、玩棋的形象大不相同。和成的團長堅持一個理念,我們若不尊敬自己,哪有資格要求別人尊敬你呢。從這樣的觀念出發,成員對自我的要求非常嚴格,這點讓我十分欽佩。

 

    和成令我尊敬的第二點是:團長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包括團長自己的三個兒子,從小就要求他們學習演奏,並請師傅來教導。目前他們已擁有也三、四十位團員(一般最多是十幾二十個),演出前已經不需要外調人手,演出水準整齊,可以說是目前桃園表演層次最高的。和成八音團他們不只把演出當做是一個工作,也薪傳了客家傳統藝術,以上這兩點讓我十分尊敬,

 

    我用分享的方式,協助他們慢慢可以自己接案,向公部門請錢。此外,我還建議他們在表演形式的可能性上做一個調整。舉個例子,八音團向來以後場表演居多,台前的表演較少。我們一起努力,促成了和成首次在藝術館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策劃過程中,我們思考如何讓觀眾了解八音的內涵。後來與師傅商量,將北管的唱詞投影在布幕上,讓台下觀眾更了解唱詞的意義。此次的表演有別於後台的自由輕鬆,團員個個都非常緊張,最終不負眾望,憑著團員多年的經驗成功演出。

                和成八音團 圖片來源:台北市客委會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