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8期 2014/07/01 出刊/ 半月刊

 

 

巫秀淇的「跈等河壩行」

【圖、文/徐碧美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畢業生)

 

    許多年前,筆者從中壢某處取得一份導覽小冊,名曰「跈等河壩行」,當時感到分外親切,「跈等」,客語是「跟隨」之意。跈等河壩行,可能是游泳戲水,可能是釣魚抓蝦,可能是打水漂兒,可能只是觀賞河岸風景,或靜聽水聲,享受自己與河水的對話……多麼美好的回憶!

 

    只是,後來我聽說,這條河要加蓋,變成有用的商場、停車場,順便把上游污染所帶來的髒臭也掩蓋起來,眼不見為淨,一舉兩得。又過了許多年,我又聽說,這條河要拆蓋,重新整治,讓河流重見天日。蓋蓋、拆拆,許多年過去了,我終於認識了在這條河邊長大的人──巫秀淇。巫君有許多的故事要說,巫君也挖掘了許多在地的聲音、在地的記憶,讓居民重新認識這條河──老街溪。

 

    關於巫君與老街溪的親密互動,故事的源頭得追溯多年以前,桃園縣社區營造協會的執行長巫君承辦2004年度社區深度文化之旅計畫,以「發現安平鎮」作為計畫主題,開始了桃園縣南區第一大河老街溪的尋訪與踏查行動。他發現,在踏查的過程中,不僅初步認識了老街溪的樣貌,從早年的歷史,到目今的嗚咽哀鳴;更進一步發現了從水源頭到進入中壢市街這一帶,豐富的文化內涵,這裡實在是一處人文薈萃的好所在,值得更進一步探索。

 

    協會開始與在地住民有了初步的接觸與對話,很幸運,一些在地的朋友開始有了不一樣,大坑缺的一群夥伴,亦想要重新追回原本乾淨、清美的老街溪,甚至已經在協會的協助之下,籌組了桃園縣生態文化協會;四聯倉儲的企業主,開始想要追索童年的埔心,甚至計畫花二年的時間自費完成埔心文史調查計畫……。

 

    2005年,協會以「跈等河壩行」作為計畫名稱,超越了去年的「發現」,更進一步,探索與挖掘在地客庄的印象,以及在地的河川史,作為在地住民重建新感情的基礎,同時,也邀請外地的朋友,到這裡來,分享、領略這份美。

 

    時間快速跳轉到2013年,巫君出版《街溪 城市的蛻變》,以社區再造工作者的角度,敘述流經我們城市都會地區的河流,他們的美麗與哀愁。以老街溪為主軸,自水源頭到出海口,談人與河流的相互對待關係。故事裡阿公對自己過去,贊成將溪流加蓋的反思,祈盼能引領讀者對我們過往行為的檢視。

 

    接下來,筆者將採訪巫秀淇,談及這條溪如何成為觸動他回鄉的關鍵,以及多年來他與社區營造的工作。

《街溪 城市的蛻變》巫秀淇作品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