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6期 2014/06/01 出刊/ 半月刊

 

 

天穿日的傳說與習俗

【文/謝名恒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有關天穿日的傳說(legend),則是相傳在上古時代,祝融氏(火神)協助皇帝打敗共工氏(水神)時,共工氏倒在不周山,導致天柱折斷,地維殘缺,女媧氏乃鍊石補天。客家俗信這日為天穿地裂的「天穿日」(劉還月,1989)。至於最早記載天穿日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類書《淵鑒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云:『江東俗稱正月20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 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覯《正月20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說:「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1]同時陳運棟(2007206)在其〈客家禮俗〉一文中提及正月20日─天穿日賽山歌:

客家人相信夏曆正月20日為女媧氏補天之日,因此稱此日為「天穿日」或「天川日」,而認為這天所賺的財務會漏失烏有,因此在傳統習俗上,這一天客家人不從事工作,休息一天,然而為配合現代工商都市化的社會機制,也必須上班工作,不能隨時請假;戰後與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曾經在天穿日假舉辦客家山歌大賽,其中以竹東最為興盛。

彭靖純(2005)則認為天穿日是十分重要的節日,在他的論文中提到:「一般民眾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算告一段落,但在農業社會的客家民族來說,要過完了天穿日,才開始收拾心情打田插秧展開一年的農忙時節。不過隨著農業社會式微,天穿日的節慶習俗,也已漸漸不受重視而為民眾所淡忘了,仍然留存的,就是此日前後所舉辦的山歌比賽,歷時40餘年而不衰。」

由此可知,原是台灣北部客庄地區的客家人(如新竹縣竹東地區),在該日會有山歌比賽、拜女媧娘娘、蒸年糕、吃天穿粄等活動,但是隨著工商社會的發達,天穿日的傳說似乎也逐漸式微,甚至很有可能是從來沒被提起過(例如:六堆客庄地區)。追根究底起來,其實天穿日的習俗淵源流長,在漢文化中相當普遍,但卻未特別受重視的節慶。就時間而言,早在東晉(西元317-420)就有「補天穿」之類的風俗;就空間而言,從歷代地方志的紀錄看來,無論華南、華中或華北都有類似的天穿、天川、田穿、天倉、添倉、填倉等習俗或傳說(常建華,2006)

其中在魏麗華(200217)其編撰書籍的其一章節〈客家人一年的行事〉談到在一月二十日(農曆),也就是天川(穿)日:

這一天休息,要把甜餅丟到屋頂上。這個餅是新年留下來的,丟到屋頂上,表示獻給天川(上天)。不過,現在改用成兩塊油煎過的甜餅,在院子裡供奉了。

而在傳統的客家庄,有「拜天穿」或「補天穿」的儀式(ritual)。這一天家家戶戶在門前擺桌拜女媧神,客家婦女把甜粄做成大圓塊,用油煎後,在上面插上針線,表示補天,稱為「補天穿」(張衛東,1991)而農民在補天穿時都會在家做其他的工作,而不下田耕作;秉持「這天下田會觸怒天神,全年將出現天旱」傳精神,比其他族群多休息幾天,到農20日之後才開工,而非在正月15日元宵節過後才開工。農業社會的客家聚落居民,過完了天穿日才會開始收拾心情展開一年的農活。客家家庭過年的甜粄,要省著吃,因為要留一些到天穿日這一天,用油煎炸後拜神補天,若這天客人來訪,要炸年糕請客人吃。煎炸過的甜粄,富有黏性,象著女媧補天用的五色石,因此稱做「補天穿」。宋代以前的風俗,是用紅絲線繫住煎粄投到屋頂上補天。當天,一般農村婦女用過年用的甜粄,以油煎熟,在上面插上針線,稱做「補天穿」。如今客家婦女在煎粄上插紅絲線就是這樣沿用下來的(陳瑛珣,2013)

參考書目

陳運棟,2007,〈客家禮俗〉。頁202-233,收錄於徐正光編,《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台灣客家研究學論。

陳瑛珣,2013,〈臺灣天穿日女蝸神話的民俗語釋〉。《台灣源流》 62&6360-73

常建華,2006,《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圖記 》。北京市:中華書局。

張衛東,1991,《客家文化》。台北:新華出版社。

彭靖純,2006,《竹東地區客家山歌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還月,1989,《臺灣歲時小百科‧上冊》。頁123,台北:臺原出版社。

魏麗華,2002,《客家民俗文化》。台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1] 維基百科中有關「天穿日」的條目解說。資料出處:http://ppt.cc/nn43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