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4期 2014/05/01 出刊/ 半月刊

 

 

認識客家傳統信仰與移墾歷史

【文/第四組:呂沅蓉、許秀瑜、柴貝臻、涂惠鈞、徐爾梵、王郁雯、李培妤、石育讓】

【文/轉載自教育部「2013客家文化教育研習營結案報告」】

 

客家文化傳承與未來發展(花蓮客家事務處)

 

    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以下簡稱:客事處),成立於2010年,為花蓮縣政府(以下簡稱:縣府)的一級機關,在地方是除了五都以外,同屏東縣客家事務處為唯二的客家事務一級機關。特別的是客事處並未在縣府辦公,而是座落在吉安鄉的花蓮客家文化館,外表以客家代表性建築─土樓作為特色,充分顯現了花蓮縣最高客家事務機關在客家傳統文化上的表徵。換句話說,這樣的建築外觀也在某種程度上和客事處的主要政策不謀而合,文化藝術科的科長在花蓮客事處的介紹中即提及,花蓮縣的客家事務政策在於「文化保存」及「文化藝術」和推展,而不在於「人」,作為重心在業務上亦以此二項「文化保存」及「文化藝術」作為業務單位之科名。具體來說,從客事處結合客家文化館的建築外觀到一樓所展出的客家文化藝術展和活動上的吉安桐花文化節、鼓王爭霸戰,無不表現出縣府在花蓮客家文化藝術推展的不遺餘力,期間科長並以「花蓮客家人做花蓮客家事」為政策基本主張。

 

    然而,對此我抱持一個相當大的疑問,同樣地這也是在各級客家事務機關皆未有明顯地解決這樣的問題的現象。既然並不以「人」作為客家事務之重點政策,那客事處的業務和文化局等各級文化機關有何不同?為什麼同樣性質的事務需要一個客家專責機關來做,而文化機關卻無法處理或者是說需要特別分割業務與客事處來完成。但是,回到本質來討論這個問題,為什麼客事處並不能以「人」作為政策推展的重心?充實在地客家文化教育、提升花蓮客家人的自我認同,或許需要某種程度上的重視。在我的觀察下,這樣的政策多半是「被動」的方式進行,如:舉辦客家朗讀比賽,而不能有效地「主動」推廣到花蓮縣整個在地的客家族群,甚至是在以閩南、客家、原住民族為主的花蓮三大族群中,取得相互的瞭解及認識,這也是我認為唯一的美中不足之處。同時,我也相信在未來客家文化及事務的愈趨重視下,以「人」為主的客家事務主張,也會開始得到更多的關注。

 

欣賞客家文物之美及認識客家文化發展(花蓮縣客家文化會館)

 

    義民爺或稱義勇公、忠勇公、義民公,是一群在清代不同時期,為保鄉衛土而犧牲的平民百姓,受到當世或後人尊崇,而建亭、祠祭祀的陣亡義民。本研究有關義民的信仰淵源,主要是指清朝乾隆年間反清抗官的「林爽文事件」之由台灣中部蔓延至北部桃、竹、苗地區,該地區客籍人士為保衛鄉土,組織義民軍以資對抗之死難者的祭拜。

呂老師的演講中,我對客家義民爺的祭祀這部份最感興趣,義民爺神祀形象的演變從最一開始的黑色令旗,而因為時間久了會爛掉改成木板牌位,後來又因為木板牌位也會腐爛而又換成現在的金衣具體神像,既科學又實際的原因而造成這樣的演變,原來神秘的轉變背後只是如此單純的道理,真的讓人會心一笑。

 

花東地區自然生態農業的轉型與發展(知卡宣森林公園)

 

    一開始看到知卡宣森林公園這個景點的名字,以為是要爬山類似國家公園或是森林遊樂區之類的地方,到了那裏,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知卡宣森林公園是個風景宜人的好地方,一走進去,發現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崇山峻嶺,取而代之的,是許多灌木喬木以及花花草草所組合而成的一個公園,導覽員很熱心的介紹了整個園區的植物,雖然我不是生物科系的,但也感受的到這裏的自然氣息,園內主要的造型以童話的設計風格為主,公園內許許多多不同的主題區域,有植物生態館、親子草坪區、花園迷宮、童話城堡、彩虹屋、花海城牆、景觀步道……等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座大城堡,我看到時想說是怎麼樣的設施呢?結果竟然是廁所!廁所是城堡耶,夠氣派吧!在後來的自由散步時間,大家聚集在甕橋上大合照,讓我注意到原來知卡宣森林公園除了花花草草等自然植物充盈園內之外,也有許多具有藝術美感的建築或者是造景在其中,雜揉出一幅美麗的景色,映照著藍天與陽光,可以說是自然與人文所結合的最佳典範,也是美不勝收的景致。知卡宣森林公園這個寶地,在如此豐富的規劃之下,成為了一座具休閒與生態教育的多功能休憩公園,也是一個適合假日帶著家人與孩子一起同樂的最佳場所。

 

閒置空間再利用與台灣文創產業未來遠景(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這次花蓮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的行程,莫過於花蓮的文創園區,日式與西洋的交織的建築。酒廠餘留的香醇分圍,使我深深沉醉。由花蓮舊酒廠修整而成的花蓮文創產業園區是文建會在台灣推動的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一。園區的保留酒廠的日式建築,屋脊及梁柱都由原木構成,古色古香的風格有種融合古典與創新的意像。「About the past and new」是園區各式展覽的特色,舉例來說,心會玻璃─酒瓶彩繪藝術展 ,即是利用,回收的空酒瓶,在不破壞原有形體的前提下,裝飾彩繪,使酒瓶變身成與眾不同的生活傢飾 。酒瓶與藝術的結合,我想沒有比這裡更適合展出的場地了!

 

    以前在台北,沒事就喜歡往文創園區跑,不論是華山抑或是今年新開幕的松菸文創園區都是我十分醉心的地點。今日的文創園區多結合了餐飲,展覽的功能,在建築上也多下功夫,文藝的氣氛。總讓我願意畫整個下午的時間,就算只是單單欣賞建築物而已。這次我們在園區裡,看裡許多多與酒類有關的特展,亦有許多創意藝術的展示,下午的文創市集在日式騎樓哩,有當地的藝術家帶著他們的作品來此,供人欣賞及販賣,有皮革的、有編織的、都融合了在地的文化在藝術品中,是很棒的禮物。這次由於行程緊湊,沒辦法好好欣賞園區的一磚一瓦,但煙雨朦朧的它已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好好的遊覽一番!

 

 

 

日式建築與現代文化創意在地化之結合(松園別館)

 

    松園別館約建於民國三十一年,為花蓮港「兵事部」辦公室,與附近的「放送局」(民國三十三年五月一日設,現中廣公司花蓮台)、「海岸電台」(長途電信管理局,現中華電信)、自來水場(自來水公司美崙淨水場)等皆有松林連成一片,由於視野直對北濱海灘之美崙溪入海口,具有天然制高點優勢,可俯瞰美崙溪入海處、花蓮港及太平洋海景,輕易掌控出入於南濱海面船隻及南機場起降航機,形成日軍在花蓮重要軍事指揮中心。此園在日治時期曾是高級軍官休憩所,傳言日本神風特攻隊出征時也會在此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增添許多想像空間。

 

   松園大片的松林,百年來像綠色大傘般撐起,與蔚藍的海岸、寧靜的天空形成浪漫風情。而除了松樹之外,松園尚有許多原生植物蔓生,像血桐、蕨類、芒草、榕屬植物等;其中以榕屬植物的纏勒現象最為特殊,各種大小葉雀榕穿過水泥牆,伸入建築物內繼續蔓延;後院的水生植物池更是生趣盎然。自然生態與歷史空間交織融合成松園別館的特殊面貌,正是這裡獨特的美學所在。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松園別館的防空洞,因為裡面藏著許多秘密,陳舊斑駁的石壁、幽暗的光線、發霉潮濕的氣味,以及一張張老舊的照片,似乎正訴說著古老且不為人知的秘密。如今的松園別館已不像舊時那般的熱鬧了,事是人非,只留下寂寞的房子,供後人憑弔。

 

宜蘭地區的客家移墾(信義社區協會)

 

l   本研習演講和訪查發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1.     林怡靚老師雖然不是客家人,但在一個因緣際會之下,他投人了客家文化的紀錄與研究,為我們保留了宜蘭這裡客家文化的歷史紀錄。

2.     宜蘭全縣46.3萬人口約有1.9萬到10.9萬的客家人。現今因為客家電

    視台的成立,有更多客家人不再像過去那樣隱形化。

3.     林老師給我們看一張照片,是客家婦女纏足的相片,我們都以為客家婦

    女一定就是天足,但是在一些家庭比較優渥的仍然是會纏足。

4.     宜蘭客家人的移入分三類

(1)   清代移入多為閩籍客家人(客底的福佬客)

(2)   日治時期移入,在太平山採樟腦

(3)   近幾十年因工作、結婚(多為女性客家人,且多嫁給外省人,因為比較

    好命)而來。

5.補天穿:宜蘭風俗裡的客家文化,會吃菜頭糜,盡好吃!

 

l   本研習演講和訪查哪些討論的問題最印象深刻?

 

1.宜蘭地區的客家人有的仍保有土地龍神的祭祀文化且放在神龕的下面。

2.宜蘭前十大姓氏依序分別是林、陳、李、黃、吳、張、游、簡、王,十者人數合計達全縣居民數61.3%。在這十大姓氏之內,幾乎悉數源自詔安的游姓與源自南靖的簡姓都是客家後裔。

3.玉蘭為客家與泰雅族的茶鄉部落。

4.詔安客家游姓為宜蘭望族,客家人多會建忠祠。

5.遠在北迴鐵路上的大南澳早在日本時代初年就有客家移民來此從事樟採    製,後來因為樟腦採盡,其中原民「浪速」的朝陽社區,是全世界罕見的客家漁民,而且是結合傳統、邁向未來,充滿「心點子」的希望社區。

 

l   心得

 

    這次的活動,首先要感謝研究所的三位學姊為我們精心規劃這食、住、育、樂,我真的非常樂在其中,尤其我對花蓮的炸蛋蔥油餅至今仍無法忘懷。當然在親自蒞臨花蓮和宜蘭的客家文化,讓我聽了不少的故事,我覺得這才是文化值得被保留下來及延續下去的東西,因為從一則故事當中,能夠發現這個族群平常的生活風俗以及他們的傳統文化。三天兩夜的教育研習營中,體會了宜蘭和花蓮地去猶如仙境的美景,以後有機會出去玩一定會再去這兩個桃花源的。

 

欣賞環境共生的建築之美與蘭陽在地文化傳承(蘭陽博物館)

 

    宜蘭博物館建築造型是與地貌特色結合的單面岩石形狀,並運用外牆玻璃的透光性和岩石的紋路打造一棟富有當地特色的綠建築。宜蘭博物館總共有四層樓,分別為時光迴廊、海層、平原層和山層。一樓的時光迴廊主要是在介紹宜蘭的開發與發展的歷史,也介紹了宜蘭博物館的興建過程和文學作家對宜蘭充滿感情的詩詞分享;二樓為海層,介紹宜蘭的海流以及其所帶起的漁業發展;三樓為平原層,主要介紹蘭陽平原的形成與湧泉造就溫泉和冷泉的興起,以及宜蘭三大河:蘭陽河、冬山河及宜蘭河對當地的作用以及影響;四樓為山層,山為宜蘭的母親,占了宜蘭七成以上的面積,並提供了大量的雨水,豐沛的水資源加上多種地形高度造就了宜蘭的物種多樣化。山層介紹了許多宜蘭特有的植物和生物,像是台灣擦樹、山毛櫸、國寶寬尾鳳蝶等。

 

    宜蘭博物館不僅能讓外地人了解宜蘭,也讓當地人更加認同自己的家園。我覺得這種的探訪活動很值得,讓我了解許多之前所不知道的物種和與自己所住的縣市迥然不同的發展歷史和風俗習慣。

 

    參加這次的客家文化教育研習營讓我受益良多。雖然自己也是客家人,但對客家人的文化和習俗還是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更不用說其他地區客家文化了。能夠到花蓮、宜蘭進行探訪和聽講,讓我進一步的對客家語言、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體驗。

 

認識客家傳統信仰與移墾歷史(頭城三山宮)

 

    之前在課堂上負責的報告內容就是三山國王,因此對於三山國王有種特別的親切感,再加上我本身是閩南人,記憶中從來沒有進過三山國王廟,所以能夠來到三山宮進行參觀,對我而言是種全新的體驗。

 

    一般而言,說到山國王,很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客家人,但實際上,三山國王在中國客家地區,三山國王只是中國潮汕地區的角頭神。潮汕地區古稱「潮州府」或「粵東」地區,這裡是客家人、閩南人(潮州人)交叉共存的區域,因此信仰與族群文化也呈現共生相容的關係。在台灣,三山國王之所以被視為是客家人的原鄉神祇,乃是因為:三山國王原為潮州府地區的地方神明,而後傳播到鄰近的惠州府、嘉應州等地。隨著這三府州人士移民台灣,亦將三山國王信仰傳播到台灣各地,又因潮州府、惠州府、嘉應州等地以客屬人士居多,致使三山國王在臺灣與客家人有緊密的連結。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必然跟客家的居住地有關;但是有客家人的地方,未必都有三山國王廟,那是因祖籍地之不同,有部分地區的客家人是不信奉三山國王的。雖是如此,台灣信奉三山國王的客家人仍佔多數。

 

    經由上次的報告及這次三山宮的參訪,除了讓我對原本陌生的三山國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客家文化遠比我想像中來得豐富精彩,未來我希望能夠為客家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心力,讓更多人知道客家文化的迷人之處。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