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傳承與未來發展
【文/侯妮萱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一年級)】
【文/轉載自教育部「2013客家文化教育研習營結案報告」】
這一次的演講主題是客家文化傳承與未來發展,呂教授為我們帶來的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有數不盡客家文化的感動。從台灣前山後山的分界點來說明客家人的移民史,發問的問題更激盪我們對於前後山的對調有了不同的想法及可能性,還有一般書籍說明的兩種移民路線卻不包含第三種從台灣中部移民的路線更證明了有時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呂教授的行動力令我著實佩服。
其中讓我頗感興趣的是後山的四海腔,四縣與海陸的腔調混合還真令我好奇,接下來是宗教及信仰的演變,提到泛神論的客家人信仰,例如抵擋洪水的犁頭符是用來治水,而所謂的石敢當更有令當地人民心安的重要作用。
呂教授提到的石神的奉祀是因為石神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保護神,多數家庭會因此讓孩子認其為義父以保佑小孩的健康,成為一個特別的風俗民情。接著講到堂號及建築的演變,從字的位置及不同區域的差別教授接下了精闢且詳細的說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祠堂上的字數有著奇妙的巧合,數生老病死四個字然後看最後尾字為何?這也是呂教授親自調查當地鄉民所意外發現的有趣現象。而祭祀的部分從義民爺在前山還是後山的演變說起,更說明其功能的演變,表達了台灣移民時代人民的心路歷程以及各個時期人民所重視及在意的東西皆會有所不同,最後呂教授更分享了有關後山的有趣地名令我們感受一下台灣人的想像力。
這一次的演講傳遞了許多有別於書本所能學到的東西,因為更多的是教授自身的經驗分享及想法,這些東西只有親自經歷或是研究才能獲得與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