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4期 2014/05/01 出刊/ 半月刊

 

 

欣賞環境共生的建築之美與蘭陽在地文化傳承

【文/邱益菊 (法文系一年級)

【文/轉載自教育部「2013客家文化教育研習營結案報告」】

 

    甫一下車,帶著雨的宜蘭,在朦朧中看見三角形的巨大的建築─蘭陽博物館,這作獨具特色的博物館是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遠看因蘭陽氣候變換的雨與晴,使石材吸水後與鑄鋁版形成深淺色澤不一、寬度不同、反射不同的視覺感受,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本著「與環境共生」、「與自然融合」的核心精神,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保留最大面積的溼地生態公園,維持既有生態。結合了公私立博物館與整合橫向資源的蘭博家族地方文化館,真的是一座有別於台灣許多博物館,蘭陽博物館擁有宜蘭人對於這塊地方的熱愛即對於傳承文化的責任感,把宜蘭特色、文化、生態、自然,透過博物館的介紹讓我這個外地人也能了解台灣宜蘭這一個由吳沙領導開墾的地方,在導覽員介紹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寬尾鳳蝶,人類懷孕須要大約280天,而寬尾鳳蝶竟然需要260天,真的令我非常驚訝,一種卵生的昆蟲繁殖竟然這麼不容易,就可以知道要維持物種多樣性有多麼困難了!

 

    導覽員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從來沒有想過「溪跟河要如何區分?」這問題是有關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水,從小就知道淡水河和濁水溪,但從來沒有想過兩者名稱上的差別,在蘭陽博物館又得到了新的知識讓我非常的開心。

建築的確是要跟環境結合才顯得有地方的意義,台灣的建築大多只會模仿用最低成本的建築設計,忽略了建築藝術的重要性,使台灣的建築沒有自己的特色即驚艷,像蘭陽博物館這樣的建築並不多見,我想台灣很多的建築師都很有理念與創意,只差沒有形成台灣建築的意識,提升民眾對美的欣賞我想是唯一的改善之道。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