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3期 2014/04/15 出刊/ 半月刊

 

 

西湖客家人北上學做豆漿 揚名「四海」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陳沿佐 林敬祐 台北】

 

早期苗栗西湖山多田少,為了尋求更好的出路,許多西湖一帶的客家人便呼朋引伴到台北學做豆漿,知名的四海豆漿就是來自西湖的客家鄉親,所創立的做豆漿可是一項辛苦工作,每天一大早就得起床,幾乎全年無休,但刻苦耐勞的客家人,多年來卻堅持不放棄,多年發展下來,台北市的豆漿店還成為客家人特別集中的產業。

 

用熟練的動作,將油鍋中的油條,炸得金黃酥脆,民國79年時,20歲出頭的李美珠,離開苗栗西湖,來到台北學做豆漿,當時她的親戚朋友,一起北上打拚的就有20幾人。

 

豆漿業者 李美珠:「鄉下找工作沒這麼簡單啊,你來都市打拚會比較快啊,過來就學技術啊,全部看到我做得不錯,全部上來學啊!」

 

每天45點就起床,開始忙著磨豆漿,黃豆的比例熬煮的時間,都是美味的關鍵,一年到頭沒幾天假日,沒有過人的毅力,沒辦法堅持下去。

 

豆漿業者 李美珠:「我們客家人比較肯吃苦啊,有些人像我們西湖人,一個拉一個,覺得做得不錯就一個拉一個,像我們西湖人很多人,上來做豆漿,你要是台北人做不來,像我們這樣,早早23點就要起床的,他們比較沒辦法,我們沒關係,不怕吃苦的就一個拉一個。」

 

現在李美珠把營業時間,改成晚上7點到隔天中午,主攻宵夜及早餐市場,顧客絡繹不絕,要在競爭激烈的大台北地區,站穩腳步,除了堅持實在的傳統美味,更得要有創新研發。

 

豆漿業者 李美珠:「祕訣也沒有啦,只有說靠自己去研發,你看現在的產品,以前產品沒有賣這麼多,現在越賣越多,因為你要多樣化啊,以前就比較單純比較傳統,都是基本那幾樣就這樣。」

 

做豆漿工作吃重,上班時間長,容易上手更容易放棄,但客家鄉親在異鄉,秉持堅毅勤奮的特質,讓豆漿這樣的平民小吃,在台北的街頭巷尾,持續傳香數十年。  (2014-03-28)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