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2期 2014/04/0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入選優良論文彙整

【文/許宏勛 (客家學院電子報編輯)

 

 

客家擂茶文化產業競爭優勢之探討

年度: 102

作者: 范華香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2.0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擂茶演變成商品化後,藉由媒體再現出客家傳統飲食,透過示範、推廣、商業化的消費模式,進而發展為文化產業。對於現行客家擂茶經營現況、經營模式及其行銷通路,本文主要以實地訪談販賣客家擂茶業者及專業代工擂業粉工廠,藉由兩種不同型態的經營模式,探討客家擂茶產業是否會隨著時代快速進展的歷程逐漸式微?或者未來更具有競爭力?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20082012年政黨投票看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例

年度: 102

作者: 林賢奇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2.0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每逢選舉期間,族群經常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成為選舉動員的關鍵,因此族群因素成為國內研究投票行為的重要變數,本研究欲以2008 年及2012 年立法委員選舉中的「第二票」,即政黨選舉票,擷取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部分,透過操作區域、人口變項,加以統計、分析後,探討客家族群政黨認同的現況與變化。研究發現,客家族群在政黨投票中傾向支持中國國民黨及泛藍政黨陣營,其中以花東縱谷及桃竹苗地區之客家族群比較支持泛藍政黨陣營,客家族群約佔七成的桃竹苗地區則以新竹縣最為支持泛藍政黨陣營,高屏六堆地區之客家族群則是愈來愈支持泛綠政黨陣營,因此臺灣選舉「北藍南綠」的現象在客家族群中相當明顯。若從人口因素觀之,客家人口密度愈高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愈支持泛藍政黨陣營,客家人口數量則較無影響。部分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周遭鄉、鎮、市、區的政黨認同相異,包括桃園縣的觀音鄉、新屋鄉,苗栗縣的苑裡鎮,雲林縣的崙背鄉,高雄市的甲仙區、杉林區、美濃區,其原因與政策的改善、區域的相互影響、地方派系的鬥爭較為相關。

關鍵詞:政黨政治、族群政治、政黨認同、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桃園縣客語薪傳師協會與政府協力

年度: 102

作者: 袁文華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2.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客語薪傳師協會與桃園縣客家事務局公私協力之現況。研究對象依據所研究之主題將政府(桃園縣客家事務局)與學校界定為公部門;將桃園縣客語薪傳師協會、客語薪傳師界定為私部門。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法,探討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之成效。以公私協力為基礎,將問卷分成基本資料、參與動機、協會與政府協力之現況三部分,進行調查及分析,針對120位會員發出102份問卷,有效問卷為80份,有效回收率為78.43%。另外,採取對於公私協力的重要利害關係人做深度訪談,並使用MAXQDA 11質化軟體作為文本分析研究之工具,檢視訪談內容與綜合歸納編碼結果。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台灣客家文學之研究-以新文化史的角度為中心

年度: 102

作者: 潘錦忠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2.0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文以新文化史的角度去檢視客家群體相關的各類項目,如客家文學、客家女性形象、客家族群書寫。在客家文學方面,主要以傳統戲劇、民間傳說、客家俗諺為主;在客家女性形象方面,以女性主義的論述、文本之中的女性形象探討他者觀念在此當中的影響;在客家文學方面,以鍾理和、龍瑛宗、吳濁流、鍾肇政、李喬等客籍作家的文學作品加以分析其中的客家意識。本文主要希望在文本解讀的脈絡上,重新探討客家群體在傳統意識上、在女性形象與女性論述的性別問題上、以及在政治與文化層面上,三者彼此之間的互動角力關係。

本論文全文試著以分析解讀前人文獻與文本資料方式,建構台灣「客家文學」在歷史潮流中不斷受到的討論,期望透過本論文讓更多有心研究文學的人能對「客家文學」史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在未來的文學發展裡,客家文學既見證了過去歷史的記憶,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扎根,也同時讓我們思考在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之間,在多種層面上的反思與觀察,使我們能夠透過客家文學對於客家族群在台灣的文學領域,所處現狀作出更進一步的改革與檢討。

 

關鍵字:新文化史 客家文學 客家女性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移墾之研究

年度: 102

作者: 徐靜蘭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0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論文以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的漢人移墾歷史為研究範圍,從移墾背景、族群互動、信仰及水圳開發等四大脈絡,深入探討客家七姓從初期移墾到落地生根於霄裡當地的史實。主要採用歷史研究、文獻分析、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透過實地訪談、族譜及古文書契等相關史料的蒐集與整理,說明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的拓墾情形。

本文首先探究霄裡地區人文環境及地理條件,如何吸引漢移民的入墾;漢移民與霄裡社彼此的互動,如何影響客家七姓的聚落發展,以瞭解客家七姓各家先祖來臺緣由及各家族人發展,企圖以拓墾、族群互動、水圳開發及三官大帝信仰等研究議題,深入了解霄裡當地客家七姓的開發歷程與社會組織的運作。霄裡客家七姓族人在桃園臺地的拓墾歷程中,逐漸凝聚共識,形成當地社會認同,取代原鄉祖籍認同。霄裡客家七姓聚落的發展過程,亦是當地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從原住民社會優勢逐漸轉為漢人優勢的過程。另外,中壢臺地崁崖下湧泉帶連成一線的霄裡客家七姓聚落,即為今南桃園中壢地區客家人移墾的北界。

此外,霄裡玉元宮奉祀的三官大帝,原屬於霄裡大圳的三官祠所奉祀的神明,之後形成玉元宮、永昌宮、三元宮與元聖宮等四宮輪祀三界爺爐的祭祀圈。

關鍵字:霄裡、移墾、客家、湧泉、霄裡大圳、嘗會、番業漢佃。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都市客家隱形化之族群認同經驗

年度: 102

作者: 黃玉嬌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客家族群一直以來都和遷移有關係,從大陸原鄉遷移到台灣的客家人,也在台灣內部不斷的進行遷移。1960 年至1970 年,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台北都市是政治、經濟、文化、行政中心,形成吸納人口遷移的條件,在其周圍的桃、竹、苗地區是客家人的集中地,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因著就業、就學而往都市遷移。

遷移到台北市的客家族群,散居在台北市各處,相對於在人口、經濟優勢的閩南族群與政治上優勢的外省族群環伺下,客家人顯然是少數且弱勢的族群。在族群互動的過程中,客家人自卑而缺乏自信,為求謀生不得不學習優勢族群的語言,為了適應都市的社會環境,策略性的選擇將自己族群的語言、文化隱藏起來,客家族群意識日漸淡薄,在私領域中國語取代母語,公領域中以國語、閩南語為主,因此才會出現客家都市隱形化的情形。

客家族群成為社會的隱形人,並不表示客家語言、文化就被同化了,而是客家族群因為城鄉遷移,為了要適應都市社會環境的過程。1988 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喚起都市客家人的族群意識,使客家認同再現,逐漸擺脫隱形化的困境。2001 年客委會成立之後,致力於振興客家語言、文化,不斷的在公領域上展現客家語言文化,也提供了凝聚客家人的場合,提升客家族群的認同。在這多元文化的都市社會中,能讓其他族群認識、了解客家語言文化,進而各個族群都能彼此接納。

 

關鍵字:都市客家、隱形化、族群認同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親屬相關俗諺之研究

年度: 101

作者: 徐瑞琴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論文以《客家親屬相關俗諺之研究》為題目,藉由客家親屬俗諺,內容論 述“客家親屬角色"、“客家教育"二方面,並探討“客家親情倫理”、“客家婚姻觀”、“客家生活經驗”三方面的意涵。本論文共分七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闡述本論文寫作動機;第二節論述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第三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第四節說明本論文研究步驟與架構;第五節則探討本論文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名詞釋義及文獻探討

釋義俗諺之定義與特質,並探討客家親屬稱謂用詞,並回顧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客家親屬角色之互動關係

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分成家庭關係、夫妻關係、宗親關係、姻親關係,探討客家親屬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和責任。

第四章:客家生養與教育

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來探討客家懷孕生子、家庭照顧,教育觀念與態度來探討客家養育及教育觀。

第五章:客家家庭庭親情倫理與婚姻

本章藉客親屬俗諺談孝道、家庭親子之情與倫理、家人間之情感與合作、客家婚姻來探討客家家庭親情、倫理、婚姻的課題。

第六章:談客家處事與生活經驗

本章藉客親屬俗諺分為處事的態度與方法、個人價值觀與個性、前人經驗傳承,探討客家人處事、價值觀、個性、生活經驗,傳承客家祖先們所留下來的智慧。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研究的結果與心得,以及對本論文未來研究的後續展望。藉由本論文客家親屬相關俗諺的研究,可以感受到客家先民在家庭、宗族的互動,會因「角色」而產生很多微妙的關係;知道客家人非常重視生子、教育的觀念;了解客家家庭的親子之情、家庭倫理面向、家人間情感與合作觀及對婚姻的看法;傳承客家祖先處事之道、樂天知命的價值觀、生活經驗談。藉由本論文研究,期許能引航對客家有興趣之後輩,開拓更加了解客家、發揚客家,傳承客家的視野。

關鍵字:客家、客家親屬、客家俗諺、角色、教育、家庭、倫理、婚姻、合作。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臺灣華客語口譯現狀及未來發展

年度: 101

作者: 李賢明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台灣特殊歷史,不論從原始的殖民工具到資本主義以商業為目的再發展為弱勢族群對語言權爭取,口譯始終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頒佈《客家基本法》明訂客語在69個重點發展區為公事語言推動客語無障礙空間,自此以保障客家族群語言權為目的的華客語口譯受到矚目。執行此一政策有賴於華客語口譯制度先行,唯有在69個發展區設置固定式口譯設備和招訓合格口譯師擔任口譯始能彰顯基本法立法精神。

「新竹縣客語口譯人才協會」成立於2009年青年節,其做為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以訓練與推動華客語口譯制度為宗旨的人民團體極具先驗價值。1889年馬偕博士進入龍潭,基督教即積極推動客語宗教口譯,由最初的「逐步口譯」過渡到「同步口譯」及偶而為之的「耳譯」,在台灣客家鄉鎮猶如櫥窗般呈現完整世界口譯進化史;此外本研究將第二次全國客家會議、節慶與客家:全國客家日研討會、2012年總統大選電視政見辯論會分別代表會議口譯、學術會議口譯和電視口譯實例列入觀察。發現在1388名客語薪傳師基礎上,通過考試後施以訓練分發至發展區執行公務;增訂「客家基本法」罰則;放寬經費限制。將可望有效提升客語由方言層次進入高階語言,亦唯有在公共場域被公開使用客家話才有保存機會。

過去公務員掄才考試未曾實施客語口試,目前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尚無全面提供客語無障礙環境條件。現階段唯有透過華客語口譯制度為中介逐步實現基本法立法精神。

 

關鍵字:華客語口譯;公事語言;客語無障礙空間;客家基本法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新竹縣「客家聚落」的歷史變遷—以竹東鎮軟橋里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麥桂齡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漢人拓墾的足跡,從竹塹地區,沿著河谷平原,一路往內山前進。施添福在竹塹地區的拓墾史中,將竹塹地區劃分為三個人文發展地理區:漢墾戶拓墾區(簡稱漢墾區)、平埔族保留區(簡稱保留區)和隘墾戶拓墾區(簡稱隘墾區);樹杞林(竹東鎮舊名)就位在隘墾區內,而軟橋里位在樹杞林隘墾區內靠近內山的位置。

清領時期,內山豐富的資源,產生一股強大的「拉力」,客家墾民面對生存競爭的壓力,形成一股「推力」,面臨環境衝擊之下,軟橋客家先民是如何在此地落地生根,開枝展葉,漸漸形成客家聚落,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之ㄧ。位在最靠近內山河谷平原地區的軟橋,具有重要的邊關地位,是漢蕃交易的重要處所,為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軟橋卻漸趨沒落,其發展歷程和新竹沿山聚落發展的過程中有何不同?然而,軟橋客家聚落的發展對竹東和新竹地區有何重要影響?都是研究探討的重點。本研究嘗試從經濟活動、族群互動、交通建設及政治力量等不同面向來作探討,了解軟橋發展的歷史變遷。

 

關鍵詞:客家聚落、族群互動、族群邊界、竹東圳、軟橋發電廠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邱郁芬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臺北市之客家族群大多屬於二次移民,因其位處都會區屬性,「隱形化」之趨勢一直被許多客家研究學者認為是客語能力流失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臺北市客家族群遷移源流與發展,並依據臺北市客家文化政策論述其客家文化治理現況,且以20111015日開園之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做為平臺,具體描述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與臺北市客家社團間協力互動之文化治理模式,透過此一文化治理模式,分析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之方式與可行之策略。研究發現包括:(1)對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之「文化意象」、「文化建構」、「文化推廣」與「文化服務」治理看法態度上,不同族群間雖具有顯著之差異,但多抱持肯定之態度。(2)臺北市客家文化政策目標可透過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之空間實踐,並形成了臺北市推動客家文化政策與客家社團、所屬教育中心班別等協力合作之文化治理新模式。(3)以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流動之空間文化形式,貼近常民生活,使臺北市的居民們與這個空間重新產生關連,有效推廣客家藝文活動。(4)透過文化展演、研討會、主題活動等多元發展途徑讓更多的人認識客家,愛上客家,但唯有以客家文化為導向的文化形式再生與發展,才是讓整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永續經營的關鍵。

 

關鍵詞:客家文化、隱形化、客家文化治理、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臺北市客委會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年度: 101

作者: 鍾秀金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民間故事透過大眾集體口頭創作,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故事內涵,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對於文化的傳承,是最佳的一項途徑,在現代資訊發達、文明進步的社會,過去先人的智慧受到強力的衝擊,漸漸淹沒在時間的洪流,早期在茶餘飯後以口傳方式傳達禁忌、經驗、思想的故事,似乎不復為新生一代記存。客家人與原住民居住環境相類似,民間故事經常流傳互動而容易產生借用或影響,本研究以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為對象,試圖以文本分析、比較文學的方式,將蘊藏於兩族的文化特色及民族特性抽絲剝繭,分析其異同,同時依地區、種族之不同做內部差異的比較。

本論文根據所收集的文本依區域、種族、變形類別、變形原因加以歸納整理,從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女性形象來說明客家與原住民呈現的文化意涵。以文本呈現夫妻同心、感情失和、失去親人等面向來探討兩族夫妻關係之異同,發現客家夫妻間的不平衡關係,妻子角色的隱形化,而原住民妻子個性明顯強勢,表達方式較直接。再以文本呈現之親子衝突、家庭成員不合、父母懲罰、因果關係來比較兩族親子關係的文化特色,發現客家父母教養態度有兩極化現象,一為父母疼惜子女,另一為親子對立。原住民的教養觀也呈現不同,一種為動物託人類扶養子女,另一種冷漠不理睬,任其自生自滅。又以文本呈現之實現願望與造福鄉里、命運及風水、生活禁忌、生活教育分別看出兩族的民俗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客家族群受佛教、儒家思想影響,故事多以勸化、教導世人,行善行孝。原住民天性單純樸實,崇尚自然與祖靈崇拜,大自然萬物是平等、不分彼此的。最後以文本呈現之巧女形象、惡女形象、女性主義的發揚等分析兩族的女性形象,發現客家與原住民女性從小均須學習持家、製衣縫補、處理農事,兼備內外事務的技能使其能支撐家庭。

筆者發現透過文字化的保存,可提供後人研究資料,相對的也容易產生單一化的情形,作者或說故事者基於某種緣故,挑選情節較吸引人的故事,改編或增減故事情節,忽略其他個人以為較不吸引人的故事,或尊重原有情節,漸漸故事的多樣多元性產生變化,語言、詞彙的使用,已失去民間故事的原味,期望在未來能繼續補其不足研究之。

關鍵詞:臺灣客家、臺灣原住民、民間故事、動物變形、比較文學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何瑞玲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鳳山崎是位於大眉庄(竹北)、紅毛港庄(新豐)、大湖口庄(湖口)、新埔庄(新埔)等四區交界的邊陲地帶、生產力偏低的邊緣地方社會。清代采訪冊如此形容鳳山崎:山上一帶帄原,周廣三、四十里;地高而燥,率多荒園,庄內居民人口稀少,錯落結盧而居。可見到清代末期,鳳山崎的發展模糊,是一片乏人問津的荒埔之地。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卂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圕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

 

關鍵字:鳳山崎、客家宗族、地方社會、地方公廟、都市化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廖中秋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研究是以四個政策類型-文化節慶活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及公事語言、客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來分析客家政策的實施效益,探究目前所實施之客家政策對於客家族群現況認知及滿意度分析,以提供建議客委會及相關客家事務機構參考。研究發現政策的認知程度上明顯較為不足,在宣傳方陎尚需加強,而客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的辦理最令客家族群滿意,除了提升客家的能見度,也讓客語的語言位階有提升之效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及公事語言則在實施滿意度較為低落,呈現出要讓客語成為公事語言尚有一段需要努力的空間;在母語使用提升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呈現較為顯著的影響,客家電視台母語推行及文化傳承受到大致的肯定;客家認同提升上,則客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呈現較為顯著的影響。目前所推行的客家政策針對客家族群的滿意度、客語使用提升及客家認同提升,大致上都屬正陎的影響,代表著目前所推行的客家政策方向無誤,應該繼續推動,活化客家文化及母語的傳承。 關鍵詞:客家委員會,客家政策,政策效益,客家認同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敬字亭文化與運作—以新竹縣新豐扶雲社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謝乾桶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文研究新豐扶雲社之組織運作,透過先民對知識的傳承,產生對文字的尊敬愛惜,而興建敬字亭,焚燒字紙,進而組成惜字會,維持敬字亭的運作,客家地區對敬字亭的保存比較完整,這種敬字文化,為地方帶動了讀書風氣,提升了地方文化。

敬字惜紙是漢文化對文字崇拜的表現,敬字亭則是文字崇拜的具體作為。對文字的敬畏,盼科考中舉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以及宗教的教化,都推波助瀾讓敬字惜紙更具正當性,也更為客家人接受且傳承。敬字亭的存在,見證客家人愛惜字紙的文化堅持。

學者專家對惜字亭的研究,卻獨獨未見「新豐扶雲社孔聖亭」的討論,「新豐扶雲社孔聖亭」建亭一百三十餘年以來,從未間斷祭祀,且有全臺獨一無二的運作組織,殊為可惜。本文補足前輩學者未及探討的遺漏,為保存敬字惜紙的文化傳統留下見證。

本文透過文獻爬梳,運用田野調查法,輔以親身參與及訪問法,對「新豐扶雲社孔聖亭」做一全面性的整理,從見證儀式的參與觀察,拍照記錄,進而訪談創社社員後裔及文史工作者,透過深度訪談,挖掘出僅在口傳之間的記憶,拼湊出更貼近真實的新豐扶雲社板塊,協助我們更深入的瞭解新豐扶雲社。我們將新豐扶雲社及孔聖亭的緣起、組織、運作情況一一補實。

本文發現敬字文化是儒家知識傳承的載體,「新豐扶雲社孔聖亭」是全臺擁有土地,因地緣及業緣型態組成的客家敬字亭組織,有創亭以來不曾間斷的客家敬字亭運作,是傳嫡子的社團組織,擁有補助出席祭祀的交通車馬費,還因應法令規定,成了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因擁有客家敬字亭文化而影響地方文化。盡管時間、法令、人事更迭,唯一不變的是傳承敬字惜紙的傳統。

 

關鍵字:敬字亭、惜字會、客家文化、扶雲社、新豐扶雲社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話詈罵語研究

年度: 101

作者: 曾燕春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1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客家話詈罵語是客家方言中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它的範疇界定在詞彙系統固定結構中的慣用語。龐雜紛紜的客家話詈罵慣用語,因為詞語邊界的模糊性,兩值邏輯的分類系統顯得不合適,只能以認知連續體的震驚值為標準分類,並以後設語言統整為開屌(罵)、謔罵、評罵、喝咄(罵)、咒罵、辱罵

及口頭禪七類。作為概念思維與人際交際功能的客家話詈罵語,兼有表層義、深層義、語法義和文化義。表層義與深層義是透過詈罵語的慣用搭配,及概念隱喻的轉換同時而層次的呈現,表層義是中介,深層義才是主要的表達內涵。

語法影響著語義,語義也制約著語法。包含著實詞、虛詞,而以同詞素類型構成的客家話詈罵語,有一定的詈罵範疇,同時又因為貶抑性語尾綴詞的加入,語義改變了語法,使得北方的逆行結構變成南方的順形結構,這是客家方言與眾不同的語源特色,也是客家方言緣起南方的佐證。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的樣態。無論是客體指涉、主體語用還是特徵詞彙,客家話詈罵語負載的文化訊息是:語言遊戲的模式、是自我存在的辯明、是語言鬥爭的戰鬥詞語與招數、是社會禁忌語的反動、是權力意志的展現、是客家社會的交際工具、詈罵語中的性話語是極樂的取代,而這一切無非是客家人是山居族群的映現。語詞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義。客家話詈罵語不僅要罵得精準恰當,更要罵得巧、罵得妙,那麼直接罵詈式、間接批判式、詰問斥責式、感嘆自責式、反語意會式、嘻笑怒罵式、反語疑問式等句式的選用,自然能罵得鏗鏘有力、饒有韻味。

 

關鍵詞:客家話、詈罵語、震驚值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劉家良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1988 年的還我母語運動展開以來,持續不斷的客家運動,影響了台灣客家事務各層面的發展,包括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設置、客家電視台的開播、客家基本法的通過等。這段期間,客家族群在與台灣其他族群的互動過程中,建構了自我認同,而其他族群則形成對客家族群的意象。在此一不同族群對話的場域中,所賴以溝通的就是符號;而此一符號媒介是場域行動者共同建構,而不是由客家族群或非客家族群單獨建構的。

在客委會積極推動的活動中,客家桐花祭歷經十年,可以說是能見度最高的活動,桐花因此成為客家族群的象徵符號之一。

為了解桐花被建構為客家符號的過程,本研究先以符號學的角度分析桐花所代表的意義歷來之轉變,再進一步以接合理論(構連理論)進行探討。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針對各領域的行動者進行質化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1)桐花符號擁有原生、不必然以及族群性。(2)客家桐花祭是建構桐花符號最重要的場域。(3)各領域的行動者深化了桐花符號的強度。(4)桐花符號兼具文化性與經濟性。

本研究對建構客家符號的建議為:(1)更深化桐花符號的文化性。(2)依循本研究結論建構其他客家符號的可能性。

 

關鍵字:客家符號、桐花、客家桐花祭、接合理論(構連理論)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社團社會資本與組織發展關聯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客屬會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羅美香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板橋客屬會是新北市最大的客家社團之一,成立至今有26年,在客家社團中具有代表性。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社團社會資本與組織發展之關聯性」,以新北市板橋客屬會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社會網絡分析、深度訪談法。主要以深度訪談法為主,其它研究方法為輔。研究者也加入板橋客屬會,對社團活動也參與其中,並從中觀察、拍照並做記錄。首先針對社團成員共發放2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1份,以SPSS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量化分析,瞭解社團成員的背景資訊。再對社團決策單位、執行單位幹部發放社會網絡問卷,共發放53份,回收有效問卷53份,以UCINET 6 for Windows軟體進行分析,找出網絡中心性較高的成員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1)成員參與社團時間長、互動往來密切頻繁。(2)年輕人加入有助於活絡客家社團。(3)經費是影響社團發展及運作的重要因素。(4)課程以傳統性的課程為主,需積極創新。(5)社團活動由自辦走向與公部門協力合作。(6)社團由內聚型社會資本邁向橋接型與連結型社會資本。最後將研究結果,對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新北市客家社團、新北市板橋客屬會提出建議。

 

關鍵字:客家社團、新北市板橋客屬會、社會資本、社會網絡、組織發展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非營利組織傳揚客家文化之研究—以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客語童詩創作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何瑞珍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研究探討非營利組織傳揚客家文化情形,並以「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為個案做深入探討。本文屬質性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等方法,並針對研究問題訪談了21 位受訪者,以實證交叉驗證的方式,加上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MAXQDA 質化分析軟體統整歸納,得到高信度與高效度的結論,並據此提出中肯的政策性建議。

研究發現包括:(1)在組織運作方面,「協會」會務十分單純,會務實際運作情形與章程規範內容相比,並無任何差異。(2)在客家文化傳揚方面,「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舉辦的客家文化活動,不僅聯絡鄉親的情誼,且凝聚客家族群的內聚力。其中有不少非客家族群和外籍新娘也樂在活動中,提升居民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瞭解,達到族群融合、客家文化廣傳之效益。(3)在客語童詩推廣方面,全國客語童詩創作大賽活動在客家文化傳揚上最重要的影響,是比賽背後所帶動的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漣漪效應,即在整個賽前醞釀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活化、創新的東西。這股擴張力和感染力,對於客家文化的復甦與傳揚有相當大的效益和貢獻,厚實了客家兒童文學的基礎,更達成民族命脈延續的使命,這是本研究認為客語童詩的推廣真正意義與其核心價值的貢獻。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客家文化、客語童詩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陸河客家話研究

年度: 101

作者: 蘇媺祺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台灣海陸客因祖籍廣東省海豐縣或陸豐縣而得名,近年來兩縣幾乎成為閩南語區,陸河縣儼然成為保留海陸客家話最完整的寶地。本論文以河田腔與新田腔做為陸河客家話的主要語音系統,利用比較法做內部比較外,並與台灣新屋海陸客家話做外部比較。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第三章介紹陸河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並與中古音韻做歷時的比較;第四章說明陸河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第六章將陸河客家話與台灣新屋海陸客家話分別做音韻及詞彙的共時比較,音韻系統的分析及詞彙的比較均依聲母、韻母及聲調三方面加以說明;第七章為結論。

經過內部及外部音韻特徵的比較,得到的結論是:陸河客家話河田腔較新田腔存古價值高,而新田腔與新屋海陸客家話差異甚微。

 

關鍵詞: 陸河客話 語音特點 音韻現象 比較音韻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傅珍紹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文化的傳承靠教育,教育的落實靠課程,故要傳承客家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課程,讓學生經由課程的實施,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從中體會客家的精神。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每個學校為了營造自己的特色,可以藉由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來創造差異,呈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社區中有文化、有技藝,學校中有教師、有課程,要延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

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

 

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協力治理、特色課程、客家本位特色課程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都市客家隱形化現象之析探—以中壢市為例

年度: 101

作者: 吳藴蓁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在經濟起飛時,許多離開原鄉來到中壢的客家人,他們都帶著濃濃客家原鄉味來到中壢市,塑造出創新、包容和傳統熱誠客家人本質的中壢市,也在中壢的發展史中留下許多客家的傳統文化。然而這些客家傳統的景緻或美食,隨著中壢的「都市化」「現代化」逐漸被流失或遺忘,希望透過本研究把這些流失的客家先人智慧和文化,一一找回來,最重要是透過全市社區民眾和關心客家人的社區民眾參與,讓中壢市民眾都了解到客家文化的美和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並且能提供行政機關在日後相關政策擬定與規劃時的參考,藉以減緩都市客家隱形化的情形日益嚴重,對於身為客家子弟的一份子,希冀能在客家文化的保存盡棉薄之力。研究結果發現中壢市目前有三種情況正在發生中:其一:客語的使用比例為最低、其二:年齡與客語使用的比例成正比,年齡越長,使用客語的比例則越高、其三:居住地區與客語的使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影響不大,等三種具體結果。語言的使用是族群外顯的表徵,語言的消失等同就是一個族群的消失,應摒除自己內心那份隱形化的焦慮與無奈,勇敢的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關鍵字:都市客家、隱形化、族群認同、客語使用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年度: 100

作者: 劉銀丹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平鎮客家書院係由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所創設之非正式組織,融合了學術研究單位、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三者之特質,如何整合資源的運用,以達最有效率及效能的實踐,是為治理中最為重要的研究問題。

平鎮客家書院的組織乃透過整合公部門的客家經費、場地;學術研究單位厚實的理論依據,共同委託非營利組織以公私協力執行推動客家文化,有何具體成效,是否可以達到『綜效效果』(synergy)?這個新型態的組合,會碰到什麼困境、可能解決方法等作為其他客家書院或其他推動客家公共事務之參考,是為研究目的。

由於研究者服務於公部門,採用參與(Participation)、觀察(Observation)法,實地參於平鎮客家書院之執行工作,對於客家有熱烈的情感,且長期沉浸在推動客家文化相關活動的現場觀察,也參與相關之會議討論。透過公私協力的文獻蒐集與研究主題作為交互檢核與驗證。向參與客家書院活動之學員發放問巻調查,分析學習成效及滿意度。以深度訪談為核心研究方法,以開放式訪談,採質化資料分析—MAXQDA 軟體的應用,分析訪談資料,以獲得可靠貼近真實的結論。深入瞭解公私協力的理念與現況,關切客家書院未來方向及願景。

研究發現:平鎮客家書院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個面向,一、政策組織面:(1)推動客家公共政策,必須具有公權力、政治力。(2)組織間有共識性,責任心、及強烈使命感,才能創造共贏。(3)組織間應具規範法制化、角色應具責任確認原則。(4)運作應確實達到資源整合、跨部門協力合作,自主專責能力。(5)慎選具有執行能力、財務透明、使命必達之合作單位。

二、實際執行面:(1)執行上的困境:經費困窘,領導者心態或更迭、推動政策無法延續,師資不足。(2)協力執行的成效。(3)朝經濟力、推廣力、及影響力而努力。

三、社會回應面:(1)深獲社會認同及高度肯定(2)注意因素及改善方向。

四、發展願景面:(1)公共性、現代性、及創新性。(2)在活動設計上具建設性及教育性;有深度、有廣度。(3)多元性、普遍性、全面性、永續性、結合地方産業發展(4)、善用公私協力的功能。(5)設定近程、中程、長程性目標。

關鍵字:公私協力、客家文化、客家書院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組織定位與治理模式之研究

年度: 100

作者: 陳憲炎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桃園縣因人口特性形成「南客北閩」的族群群聚生活型態,歷任縣長均極為重視客家文化建設,俾能重建居民歷史文化記憶、凝聚集體情感及提昇族群文化交流之場域,並積極規劃興建代表客家意象、信仰的客家文化館。然而館舍營運的過程中,在組織定位未明及人力、經費與規模等資源不足的情形下,面臨治理困境,基於此治理概念,對於館舍營運決策模式、與社區互動的機制、社區的公民及社會團體參與營運、績效衡量及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等議題,值得研究探討。

本研究從質的方面廣泛及深入的角度觀察桃園縣客家文化館與社區生活現象,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社區組織、社團及產業等三種類型,以了解彼此之間治理網絡互動關係,並有效搜集及分析衍生社區治理問題影響因素。

客家文化館的經營管理性質,較屬於非營利推展文化性質,為求館舍的永續經營,即開始思考尋求何種最適合的經營管理模式,而在委外經營的不可行,而政府部門經營又必須耗費鉅額經費的情況下,因此,結合社區組織,建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並透過社區組織的參與治理,形成與地方文化館共同治理的經營管理模式之可行性。

 

關鍵詞:客家文化館、社區治理、公私協力夥伴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年度: 100

作者: 徐于舜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年鑑學派Braudel強調亙古時間對歷史所產生的影響性,因而提出長時段「結構」、中時段「趨勢」與短時段「事件」作為探究歷史發展的幾個概念。本文即是以「結構」與「趨勢」作為立論基礎,探討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進而歸納出四個發展分期:「流域拓墾時期」、「開港通商時期」、「縱貫鐵路通車時期」、「輕便軌道貫通時期」。 自然地貌存在已久,人類生存於自然之中,必然得面對地貌所產生的種種限制,以年鑑學派Braudel的觀點,即是長時段「結構」;而清朝日治兩個時代的交通情況,則具有時代的「趨勢」性。鳳山溪亙古以來的河川特性,以及流域的地形樣貌,對於津渡、港口、古道、官路,以及日治時期的輕便軌道、汽車路線,產生結構的限制,而交通除了遵循結構進行發展外,還有「突破結構限制」的功能,進而使鳳山溪流域聯外與內聚的交通網絡得以成形。

 

關鍵字:年鑑學派、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為例

年度: 100

作者: 魏瑞伸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文透過參與觀察及非結構式訪談,及以問卷調查方式,對於東勢新丁粄節活動作脈絡式的研究,研究設計以東勢新丁粄文化歷史進化軌跡及傳統與現代的轉化為主。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導論,敘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對於研究的方法、架構、研究範圍及研究所遭遇的限制作概要性的敘述。第二章文獻探討,本文從有限的文獻中,應證東勢新丁粄節慶文化的歷史進化過程,探討新丁粄文化與當地區域祭祀圈的連結關係。第三章論述「新丁會」的祭祀組織,及趣味性的「賽丁粄」活動;從早期、中期到後期,從傳統到現代作一完整敘述。第四章則論述傳統的地方節慶活動,在公部門政策引導下,主導地方活動的進行,透過實證調查來分析,分別從文化、社群、經濟、政策各項層面,剖析東勢新丁粄的變與不變。第五章則對本文作一個總結與建議。

研究發現,東勢新丁粄節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轉變當中在文化層面上,仍保留純樸的敬天地、崇自然、重人倫的精神。社群層面上則顯示出本項民俗已由個人領域走入社群的共同參與。經濟層面上,活動在知名度的提升後,所帶來的人潮商機,讓當地產業經濟明顯活絡。在政策層面上,因為公部門的參與及重視,讓客家文化與產業聯結,在地資源與傳統資產,藉由文化經濟發展的概念,透過具體商品行銷與意義的論述,呈現客家文化符號建構與體驗,但同時也因為民主社會的蓬勃發展,導致文化節慶活動的現場成為政治人物的宣傳舞台。

 

關鍵字:儀式、新丁會、祭祀圈、賽丁粄、政策行銷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臺灣客家鬼神相關諺語的文化解析

年度: 100

作者: 楊瑞美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4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諺語是屬於民間文學的範疇,透過諺語的流傳可以保存庶民傳統的生活習性和處事風格,呈現出常民重要的資產。藉由口傳而後訴諸文字的諺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出社會的風土民情和思想信仰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傳遞著先民的歷史足跡和草根性的情感。本研究以台灣可家族群所流傳的鬼神諺語作為探討的內容,是想了解諺語在客家族群內部於道德文化方面的影響,也想探討鬼神信仰藉由時間和經驗的累積,如何開啟先民的生活智慧以及活動歷程中傳遞的文化意涵,經由傳承給予後世借鑑。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論述: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以及相關文獻之回顧與探討。諺語是民眾群體智慧的結晶,內容蘊含著民眾與周遭環境在互動中萃練出來的親身體驗,以及日常生活實踐中所領悟的人生哲學。第二章是從鬼神信仰談客家諺語,探討民信仰和客家諺語兩者產生鏈結後,民眾透過鬼神信仰及奉祁儀式寄託身心靈,藉由鬼神諺語的轉化,導引出尊天敬祖的宗教情懷和人文精神,也達到警示社會和教化人心的目的。第三章探討台灣客家諺語中鬼魂崇拜的文化意涵。由於亡靈崇拜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流,而祖先崇拜式亡靈崇拜中最重要的一環,基於崇祖是孝道的延續,經由客家族群增強宗族內部的凝聚力,也成為實現孝道的文化指標。第四章探討台灣客家諺語中神明信仰的文化意涵。客家族群把天公視為正義之神的化身,維持人世間的公理和正義,經由民間信仰體認諺語,達到凝聚敬天崇祖、慎終追遠的道德情操。第五章總結出客家鬼神諺語影響人們的處事哲學和人生態度,也間接媒介古文化的接軌和促使多元文化的融合。由於受到因果輪迴觀念的影響,大部分的人心以及維持社會祥和的目的。本研究從客家鬼神諺語伸出觸角,經由整理、歸納與分析其在文化面和宗教面的實質意涵,希望能夠發掘諺語中的鬼神文化在學術上或者在教學上一點小小的啟發。

 

關鍵詞:台灣客家諺語、民間信仰、靈體、鬼魂、神明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年度: 100

作者: 羅一貴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研究以政策行銷的角度探討桃園縣國小推動國小客語生活學校計畫的現況認知、滿意程度、困境分析,以及因應與回饋,並且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客委會和相關單位參考。本研究採用調查問卷法,主要研究對象是桃園縣99 年度52 所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校長、教務主任、教學組長、第一線教師等共397 人,實際回收有效樣本348 份,所得問卷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依據研究發現,彙整成結論,分成四大部分說明:

壹、政策行銷規劃的認知情形方面:一、創造者具政策理念的前瞻性,應再增強政策執行的貫徹性;二、創造者具創新的概念,應在擴散的過程中強化平台的聯結。

貳、政策行銷執行的滿意程度方面:一、創造者政策的整體滿意度高,應更有效的整合資源;二、政策執行者具豐富行政經驗,惟應留意遺漏的環節。

參、政策行銷的困境分析方面:一、創造者對政策的用心獲肯定,應再強化政策行銷管道的運用;二、政策執行者善用現有資源,應再加強內部行銷。

肆、政策行銷的因應與回饋方面:一、重視市場區隔的差異化行銷,強化人力資源的運用;二、針對地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行銷策略。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如下,供客委會及相關單位參考。

壹、對客委會的建議:一、透過政策行銷管道的運用以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二、因應學校環境的差異,有效運用市場區隔原則;三、瞭解標的團體的需求以凝聚共識;四、建立政策行銷的資源管理以提供學校完善服務;五、建置客語教學標準流程以推廣客家文化;六、設立行銷服務的評估與回饋機制以提升政策服務品質。

貳、對學校和社區、家長的建議:一、建立推廣人員的互動平台以形成組織網絡;二、善用現有的資源以落實客語教學的實用性;三、舉辦客家文化體驗課程,增廣師生見聞;四、結合社區家長和地方資源,活絡客語生活學校政策。

 

關鍵詞:客語生活學校、政策行銷、創新的擴散、教育政策行銷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年度: 100

作者: 陳美智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的差異情形。研究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深度訪談法為輔。問卷調查工具以自編的「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問卷」,作為施測的工具,施測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的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做了普查工作。

此問卷調查研究以SPSS for Window 18.0統計軟體,進行量化分析發現:()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具有高度的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程度,不因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專任/兼職、任教學校規模不同而有差異;但因不同的教育程度、任教學校所在地兩變項而有顯著差異。()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程度,不因性別、年齡、教學年資、任教學校所在地不同而有差異;但因不同教育程度、專任/兼職、任教學校規模等變項而有顯著差異。()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任教學校所在地以南桃園地區居多。

另外,以深度訪談法,進行「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對客語教育政策建議」之分析,將其分為「明確政策方針」、「權利義務法制化」、「正式老師與客語教學支援人員」等三大構面,以MAXQDA 10軟體做質化分析。研究最後,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就「2688本土語言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專案」的政策配套措施與實施時程做明確的揭示。

 

關鍵字: 客家、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組織承諾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年度: 100

作者: 張素惠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自客委會成立以來,積極舉辦各項客家文化與經濟的活動,藉以提高客家族群的經濟與能見度,花布於此過程中被建構成「客家花布」,因而成為客家族群的象徵符號之一。

為了瞭解客家花布在建構過程中的文化認同,本文先了解客家花布成為客家符號的建構過程,再進一步分析客家花布在客家族群中的符號消費現象與族群認同情形。本研究透過便利抽樣從300份有效樣本中針對224份客家族群樣本進行量化分析,並且結合深度訪談的質化研究做對應。

研究結果發現:(1)客家花布首先是透過客委會的提倡,加上社區、產業與媒體的使用建構而成。(2)花布記憶變遷至今日,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現客家生活美學的涵養,同時也創造了花布的文化新價值。(3)強調符號消費的現付社會中,花布已成為客家族群的象徵符碼。(4)客家花布在近付社會中獲得高度的族群認同。

本研究對客家花布推展的建議為:提升客家花布商品的價值品味、商品感性與故事性,並且加強客家文化的意涵。此外對於未來研究客家花布的研究者可以進行不同族群間的比較。

 

關鍵字:客家花布、符號消費、族群認同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從地方治理觀點析探土城桐花節

年度: 100

作者: 祝養廉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行政院客委會自2002年起,每年45月間辦理「客家桐花季活動」,經由這項節慶活動,不僅為客庄地區帶來了經濟效益;尤其現今,只要提到桐花,國人便聯想起客家,足證客委會在推動「客家認同」的信念與「繁榮客庄」的目標方面,確有其政策推行的成效。而1997年時,臺北縣土城市即以「土城朝山桐花節」獲文建會評比為全國文藝季活動的第一名,並且持續推動迄今幾未中斷,而初始迄今未具客家意涵的這項地方節慶活動,亦獲得土城居民的高度認同。

本研究藉由文獻分析、參與觀察以及深度訪談等方法,從地方治理觀點析探此一同樣以桐花為主題,卻始終並未加入客家桐花祭的地方節慶活動,其治理的主體是誰?此一節慶活動對土城的都市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地方居民對土城桐花節的主體觀點是什麼?而在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後,本文亦試圖就資源整合及不失地方文化主體的觀點下,對於土城桐花節未來是否應加入客家桐花祭,提出政策建議。

研究發現,土城桐花節的籌備過程中,公民參與仍屬不足;惟其確實形塑地方住民的主體認同;此外,遊客數雖然連年暴增,卻因文創產業的未能深化以致無法促進地方商機,加上諸多客觀因素下,使得此項地方文化活動似有轉趨文化大拜拜的傾向,因此本文亦提出加強公民參與、延伸活動場域以促進地方商機,以及與客家桐花祭合併等政策建議。

 

關鍵字:地方治理、文化治理、客家桐花祭、土城桐花節、文化資本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非營利組織與地方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

年度: 100

作者: 田姝榛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臺灣歷經四百多年的歷史演變,在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過程中,造就了多元的社會文化,也成了族群融合的舞台。客家族群在臺灣的歷史舞台,和其他族群一樣,努力為臺灣寶島的繁榮進步貢獻心力。非營利組織在二十世紀末蓬勃發展,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增加動力,客家族群在臺灣的非營利組織領域,更有不容忽視的貢獻。本研究以「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個案探討的對象,探究其與地方的互動關係,及其對地方的影響。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經由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理解東勢義渡基金會之緣起,分析其變遷與轉型。並將焦點置於此一客家非營利組織,在發展過程如何與地方互動。並以溝通接觸與資源依賴兩個面向,援用Kuhnle Selle 的四個互動類型,分析東勢義渡基金會初創、日據到轉型與地方之互動,發現其關係從「整合依賴」、「整合自主」到今日之「分離自主」。另外,就社會資本中網絡、信任與規範三個主要概念,檢測東勢義渡基金會與地方的互動關係,理解東勢義渡基金會,初創時期從地方及地方政府獲取資源,創設之後則扮演回饋社會之角色,再製社會資本。「東勢義渡基金會」具有濃厚之客家特質,是社會資本也是文化資本,它不但照亮客家,也為臺灣的非營利組織領域增添風采。

 

關鍵詞:東勢義渡基金會、客家非營利組織、義渡、社會資本、網絡、信任、規範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年度: 100

作者: 彭成億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萬元) 4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研究旨在探討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現況和符合程度,從背景變項的差異,來探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在桃園縣的實施現況和成效,以提供桃園縣國中小推展客語生活學校教學與活動之參考。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並重,文獻探討為輔。問卷調查法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施測對象為桃園縣98 年度實施客語生活學校50 所國民小學的承辦人員中的校長、主任、組長、級任或科任為範圍,共發出210 份問卷,回收可用問卷186 份,問卷可用率達88.5%,研究工具為「桃園縣國民小學辦理客語生活學校之成效評估」問卷;第二部份施測對象為實施客語生活學校南桃園地區中平國民小學選修客語一至六年級的學生為範圍,共發出548 份問卷,回收可用問卷507 份,問卷可用率92.5%,研究工具為「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之成效」問卷。回收調查所得的資料彙整、編碼登錄後,應用SPSS 17.0 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深度訪談法部份,以南桃園地區連續5 年辦理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成功為典範的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之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文史工作者或耆老以及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客語生活學校的兩位訪視委員為對象,分別進行訪談。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實施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現況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最成功的範例,首推南桃園地區中平國小布馬陣的活動為典範,讓社區組織進入校園,並聯合社區、民間、政府機關的資源,共構客家文化及客語教學,有效結合家庭-學校-社區,共同實現客語生活學校的環境。

二、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之成效從客語生活學校問卷的前測中,行政運作、教學與活動規劃、社區資源結合運用、學生客家文化成長等四個構面分析,很多學校在辦理活動時無法充分運用社區資源,有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的初衷外,其他構面情況良好且獲得親師生、社區的肯定,因此社區資源的運用是學校辦理客語生活學校各項活動的方向。

 

關鍵字:社區組織協力治理、社區資源、布馬陣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年度: 99

作者: 黃秀媛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篇論文是有關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的客家話方言研究,從語音及詞彙做為研究的方向,實際調查當地的語音和詞彙。語音除了當地的聲、韻、調系統外,也探討連讀變化及音節結構的分析,本文筆者以田野調查為主,以文獻為輔,使用田野調查法、描寫語言法、比較音韻法,整理出目前五雲鎮的客家方言概況。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概述。第二章是五雲鎮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和連續變調、文白異讀來做平面共時之比較。第三章是五雲鎮客家話和中古音韻的比較,針對五雲鎮語音的特點,分別將五雲鎮客家話與《切韻》系韻書所代表的和中古音韻的比較,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和中古切韻音系,以對比方式探討中古音到今五雲客家話的語音演變,以求歷時性的改變,歸納出五雲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四章五雲鎮的客家話特點第五章五雲客家話的詞彙比較,介紹五雲鎮的特殊詞彙,以《漢語方言詞彙》作為比較的底本。第六章為結論,綜合語音、詞彙、的結論。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深入了解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特徵。

透過研究結果比較出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詞彙有保留、也有創新變化,在聲母方面,有重唇→輕唇、送氣→不送氣的變異,顎化發展成兩套;韻母方面,元音高化、元音破裂;聲調方面陽上歸陰平、陽去歸陰上,語言的變化在不同年齡層中,明顯受到潮汕話和國語的影響。文化是靠著語言承傳的,為了讓所有客家次方言有詳實的語料,希望透過調查研究初步整理五雲鎮的客家方言,讓客家文化更為永續發展,也能提供作為日後研究比較的基礎。

 

關鍵詞: 語音特點 音韻現象 比較音韻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大埔、豐順客家話的比較研究

年度: 99

作者: 蘇軒正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東勢客家話的歸屬問題,先後有江敏華(1998)、江俊龍(2003)的學位論文提及,初步認為和廣東省大埔縣的客家話最相近,而將東勢客家話訂為大埔客家話。之後吳中杰(2008)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東勢話雖以大埔話為主幹,然而含有其他次方言,不等同於廣東大埔境內任何一個方言點。筆者為釐清東勢客家話的來源,前往東勢的原鄉廣東省大埔縣、豐順縣重新調查,希望能進一步瞭解東勢客家話的流變。

本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為序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大埔豐順的語言分佈、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大埔豐順客家話語音系統,分別敘述了台中東勢、大埔高陂、豐順湯坑客家話的聲、韻、調語音系統。第三章描述大埔、豐順客家話和中古音的比較,分聲、韻、調作歷時縱向的探討。第四章說明大埔、豐順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同時對東勢的陰平本調(33)與變調(35),透過和東勢原鄉大埔、豐順的語言做比較,說明東勢特殊35調的來源。第五章敘述東勢、大埔、豐順客家話的詞彙比較,以內部共同詞彙、內部差異詞彙作比較分析,內部差異詞彙以東勢客家話為主體,分析東勢客家話的來源、受到其他語言影響的成分、自己演變的部分,以瞭解組成東勢客家話的成分。第六章結論,從前面的研究結果,重新思考東勢客家話的歸屬問題。

 

 

以東勢客家話為主對比大埔、豐順客家話:就細部的語音特點差異來分析,豐順和東勢的一致性比大埔更高;就較有特色詞彙來分析的話,內部共同詞彙的影響占35%,豐順客家話的影響占23%,大埔客家話的影響占13%,豐順和東勢的相似度略高於大埔。如同吳中杰(1997)所說:東勢客家話可能是大埔、豐順、饒平三方言的混合。就筆者的研究資料顯示:東勢客家話應該是以大埔、豐順客家話為主體,再加上在東勢地區與其他方言的接觸,最後融合成一種東勢主流的客家話,而其中豐順的成分應該比大埔的成分多,其餘對東勢客家話影響較少的客家話,語音的殘留大多保留在稱謂的詞彙中。

 

關鍵詞:東勢、大埔、豐順、客家話、35調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年度: 99

作者: 李泉祿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文研究的方言點中山鎮位於福建省西部靠近武夷山南端,屬龍巖市武平縣所轄,在古代中山鎮為武平城所在,居住有百餘家姓氏的居民,為大陸地區絕無僅有,究其緣由百姓鎮始於客家人南遷和武平城所的設立有關,南遷的客家人,紛紛聚居於此地,因此被稱為百姓鎮,當地居民所使用的語言稱為武平話(當地稱土話)即客家話,本文旨在研究中山鎮客家話的語音演變現象。

本文探討的內容第一章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中山鎮的歷史沿革與其語言概況,從事研究所參考的歷史文獻。第二章研究經過深入實地調查當地語言後,來觀察其聲母、韻母、聲調、連續變調及文白異讀的語音現象。第三章探討中山鎮客家話目前的語音演變現象與中古擬音做比較分析,研究其中四十個聲母,十六攝韻母及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現在的演變現象。第四章發現中山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研究其聲母部分濁音聲母清化的讀音演變為全濁與次清合流現象,在中古的心、生、書母字讀為塞擦音的特色,又在中古的從、崇、船母字讀為擦音的特色,其次濁聲母疑、泥母字的特殊讀音,與精組和見組字顎化之先後發生現象,另有章組聲母合口三等之書、禪母字的特殊讀音及來母字與曉、匣母字讀音的演變。韻母部分研究其中遇、蟹、止三攝的舌尖元音「」演變合流現象,及在一、二等元音的對比現象,輔音韻尾合流為「」與「」及咸、山攝等韻母之演變,聲調部分有部分陰、陽入合併,次濁平歸陰平,次濁入歸陰入及上聲歸類的演變等現象,第五章探討其詞彙特徵與其他客家話的比較,另針對語法的助詞、副詞、語氣詞、動詞及句式研究其特色,第六章結論透過研究比較中山鎮客家話的音韻、詞彙、語法有存古,也有創新演變。

 

關鍵詞:中山鎮,客家話,語音,音韻,詞彙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元素在現代舞蹈的應用—以光環舞集為例

年度: 99

作者: 戴惠婷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現今舞蹈表演藝術已朝向多元素材進行創作,但學術界以及舞蹈界對於客家舞蹈此一概念仍具有諸多爭議與疑惑,一般社會大眾、舞蹈工作者對於客家舞蹈的概念亦停留在採茶舞的典範中,藉甫現代舞蹈創作的多元性探析客家元素應用之可行性,「光環舞集」成立逾二十五年,藝術總監劉紹爐更榮獲2007年客家貢獻獎,基此,以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為例,分析客家舞蹈創作之方法,並提供舞蹈工作者編創建議及參考。本研究採賥化研究方法為主,藉甫文獻分析彙整舞蹈創作中,客家元素的爱賥層面與精神層面,兩大面向共十一個指標,以及光環舞集舞蹈作品文本分析之五大構面,舞蹈主題表現、動作材料、舞臺設計、服裝類型、音樂特色。透過深度訪談編舞家與舞者、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演出現場參與觀察記錄、舞蹈演出DVD之文本分析,瞭解編舞家之慣習與客家舞蹈創作的關聯々再以量化研究為輔,針對觀眾與舞蹈教師問卷調查,並從創作者、舞者、觀眾、舞蹈教師等角度切入探析。研究發現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在動作元素方面深具創新性々在客家元素爱賥層面以服飾、生活器爱運用較多在客家元素精神層面部份則以音樂使用最多,生活型態次之。「客家舞蹈」之名詞定義,舞蹈教師認為以「客家舞蹈創作」此一名詞較為適當。

 

關鍵詞:光環舞集、客家元素、現代舞蹈、慣習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小三年級舞蹈班為例

年度: 99

作者: 溫麗榮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近年來客家議題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中逐漸被重視,尊重族群文化與多元文化已是瑝前世界的潮流。更感年輕一代對於客家意識相瑝陌生及缺乏認同感,激貣研究者欲探究將客家意象融入舞蹈課程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更何影響。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苗栗縣建功國小舞蹈班將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現況;分析三年級舞蹈班學生對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認同度;探討本研究舞蹈課程設計所具備之功能與勾勒出的客家舞蹈型式;藉由行動研究檢視研究者對於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過程,學習適瑝的指導策略與方法,並提昇教師自我的專業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與賥化研究為主,將所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做分析:包括參與觀察、學習單、深度訪談法、教師省思本記、協同研究教師記錄、教師評鑑表。研究發現(1)客家意象融入舞蹈班教學更待提昇;(2)舞蹈班學生對於客家意象融入舞蹈課程皆相瑝認同;(3)舞蹈課程具備的認知、情意、技能皆獲提昇與強化,舞蹈教師形塑的客家舞蹈以「融合」風貌結合音樂、服裝、道具呈現「客家精神」;(4)改善教學策略提昇教師專業能力。

 

關鍵詞:行動研究、客家意象、舞蹈教學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從家族連結到公益網絡之社區治理:以平鎮義民社區發展為例

年度: 99

作者: 陳碧妍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平鎮義民社區在台灣社區發展的過程中是一個特殊的案例,社區的發展與地方信仰密不可分,義民社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義民廟扮演著重要的支持者角色,義民社區的治理也由家族的治理模式轉型為公益網絡的治理模式,本文研究義民社區之社區治理,分別以組織與人力資源兩種型態切入研究義民社區之社會網絡,研究發現,在組織型態中,義民廟與義民社區的網絡關係非常密切;在人力資源型態中,義民廟與社區發展協會的網絡關係具有高度的重疊性,亦即義民社區的發展過程是從義民廟開啟。本研究針對未來的社區治理提出幾項建議:(1)內部穩定是社區發展的先決條件;(2)建構暢通的網絡系統;(3)瞭解社區特色;(4)兼顧多數人利益;(5)引進外部資源;(6)瞭解政府政策動向;(7)結合社會福利。這樣才能真正結合社區與政府的力量,做好社區發展,增進社區福利。

 

關鍵字:社區治理、社會網絡、義民社區、義民廟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之社會網絡分析:以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為例

年度: 98

作者: 李瑞珍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近年來,臺灣新移民人數急遽增加,成為臺灣在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之外的另一族群,也使台灣朝向多元文化的社會。本研究探討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與社會網絡,乃以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中客家與非客家籍面向為探討,利用跨部門合作理論作為工具面分析其實施狀況,及瞭解各部門政策網絡互動情形,並透過批判種族理論為主軸,反思探討其處境與教育等問題。同時藉由社會網絡檢視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四大方案與活動內容,此外,再就最後冀望探析出政府和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各項方案、活動及新移民政策網絡,對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的教育、人口變化、生活適應等有何影響。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透過文獻探討以及深度訪談新移民政策相關利害關係人。研究發現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社會網絡之分析可歸納為政策面、理論面、執行面與實踐面四個面向。至於YWCA 在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對新移民政策議題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性作用,本研究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析探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政策網絡連結關係發現,以YWCA 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位居網路核心,並透過社會局和教育局兩大公部門主軸結合各單位,換言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利用多元化的方案、活動與政策網絡,對於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有實質幫助,並改善與解決其面臨的各項問題。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年度: 98

作者: 洪志彥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台灣政治發展「地方派系」是很普遍的現象,且長期以來操縱著地方政權,並在各種類型的選舉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要了解地方政治就必須先要了解地方派系。研究地方派系政治的學術論文相當多,大多是以縣為主要研究對象,鄉鎮層級是地方自治最小單位,針對鄉鎮地區地方政治研究甚少,更遑論是客家地區做深入探析者,本研究欲探討苗栗縣頭份鎮地方派系、社團、族群、政黨在選舉的過程中,對地方政治的衝擊與相互間的影響。主要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作為研究的主體。而以往僅用派系的角度來探討,本研究試圖加入社團、族群、政黨等影響選舉的因素,來瞭解因素間對地方選舉結果的影響。從研究中了解派系在選舉競爭時,如何經營、動員地方樁角與社團,並以「恩庇—侍從關係」理論來解釋地方派系的形成,試圖從地方派系和社團關係網絡的角度,來瞭解是否對地方政治產生影響,並對於地方派系、社團的運作、活動場域作初步分析,藉由探討2005年、2007年頭份鎮長選舉分析地方派系、社團網絡、族群、政黨互相間的關係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從研究發現兩次的選舉決定選舉勝負的因素中,社團動員所佔角色大幅提升,並以本研究的結論及發現,對於未來頭份鎮地方政治的發展提出建議和方向。

 

關鍵字:地方派系、社團、族群、頭份鎮長、恩庇-侍從理論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年度: 98

作者: 王雅筑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九二一地震至今已十年,原本客家地區新社,因地震後社會文化結構變遷,使在地客家文化消逝快速,重建產業及地方文化精神的重塑和新的社會價值定位,關係著社區整體發展與文化精神傳承,有鑒於此,除了提升區域產業文化振興社區之外,促使地區客家文化價值定位與薪傳是刻不容緩的事。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法為主,針對籌劃推動成員,包括公所課長、文史協會、社區促進協會、活動規劃專員、農會推廣人員及地方具代表性居民進行深度訪談,研究者並深入社區參與事件個案研討及區域代表性活動觀察記錄,旨在探討客家居民對區域再結構文化再創造,客家文化意象的再現及地方文化產業的轉化或創新,此區域政策規劃成效對居民的影響。

 

研究發現歸納如下:一、產業文化的創新關係著聚落居民實質經濟生活面,凸顯規劃者調節整合機制的功能與意義,對區域發展是重要的。二、重建區域內因社會結構變遷,有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介入,使連結機制之運作,更加複雜與重要,因此在地文化的再現是區域文化重塑的價值核心。三、區域呈現新的結構與文化的創新,如何使區域產業、文化再創造變的更具意義,透過經驗過程,區域居民意識所表達的期望結構,也就是居民認同是關鍵。

 

本研究期望能給與現行政策規劃者、地方組織與居民及後續研究者反思參考。亦期盼本研究對新社客家文化再現、薪傳與永續性發展的推動有所裨益,促使社會大眾對新社的客家人文有更深入瞭解。

 

關鍵字:重建區域、客家文化意象、區域認同、文化價值定位、文化產業

 

 

 

 

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型態與影響之研究

年度: 98

作者: 宋菁玲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200371日,全球第一個標榜客家的全頻道-客家電視台誕生!這個由行政院客委會編列預算運作的電視台,目的是為發揚客家文化,培育客家傳播人才。而在整個電視台裡工作人員最多的是新聞部,此部門目前負責產製出每天三節、每節半小時至一小時之客家新聞,以及數個塊狀新聞性節目。然而製播的客家新聞,收視表現與受到的關注,始終未如預期,原因何在?本研究試以客家電視新聞製播五大環節(播報、採訪、過音、編輯、鏡面),分析其處理型態及衍生之影響。本研究使用針對一般媒體資深業界人士進行之深度訪談法、針對客家電視新聞觀眾進行之焦點團體座談法,以及研究者本身曾參與客家電視新聞部工作之觀察、並與客家電視台長官和第一線新聞工作者意見交流之參與觀察法,三法並行。

研究發現受訪者對客家電視新聞期許甚深,普遍希望能更增加新聞的多元性與創意思維,並強化客家特質,讓新聞更好看、製播品質更具競爭力。此外,觀眾代表對客家電視新聞處理五大環節喜好度之排序,統計結果為:鏡面>編輯>採訪>過音>播報,可供客台參考。綜言之,「人民為本、客家為體、專業為用」是客家電視三大營運理念,但什麼樣的表現才是「新聞專業」?本研究認為,由於觀眾在台灣商業媒體長期洗禮下養成的收視習慣,在看待公共族群頻道時應做調整;至於客台新聞製播單位也須重視觀眾意見,積極互動,才能發揮媒體影響力。

 

關鍵字: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公廣集團、收視行為、媒體近用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年度: 98

作者: 彭瑞麟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台灣在1994 年起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其所強調的是「由下而上」的操作模式,而許多地區的社區營造都是借重非營利組織的大力參與才能彰顯出成效,達到「社區充權」的目的,可以說「社區營造運動」正好提供非營利組織一個讓它展現其社會參與角色功能的揮灑空間。

 

本研究是藉由客家地區「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以「社區充權」的理論,來探討一個企業捐助型、而且是由外地進駐到客家地區的非營利組織「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社區營造中的角色功能。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根據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個案分析,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因緣際會的參與了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是主導者,也是溝通者。

二、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以維修古蹟作為社區營造的示範,使北埔客家老聚落內的古蹟連成一個帶狀,成了北埔鄉發展客家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三、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創造了客家地區文化產業的新商機,使傳統客家產業復甦,讓「客家」成為許多人嚮往的地方。

四、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發揮凝聚社區居民共同意識的效益,達到社區充權、培力的目標。

五、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展現了獨特的社區營造操作模式,為企業捐助型非營利組織參與公民社會,協力政府推行公共政策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關鍵字】非營利組織、社區充權、客家社區、社區總體營造、金廣福文教基金會。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對客語教學效能之研究

年度: 98

作者: 古永智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本研究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之效能,其動機在於了解國民中學學生的客語學習效能,希望了解國中學生學習客家語言與文化面臨的問題,並評估學生學習成效,進而討論學生的客家意識與文化的認同。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與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抽樣現有客語教學的國民中學校長、主任、組長、教師、教學支援人員、家長、學生等15位進行教學觀察與訪談;問卷調查對象為97年度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研究工具採用自行編製之「桃園縣國民中學客語教學實施效能」調查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12.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在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的學校共七所,面臨到的困難與限制最多為「升學壓力,無專用教材」;而在客語教學研習最重要的課程是「教材教法設計與學生常規管理」。至於桃園縣國民中學客語教學實施之效能,實證調查發現(1)課程與教材方面:男女學生、客家與非客家認同、父親族群別是否為客家,沒有明顯之效能差異。(2)行政規劃與認同方面:女生對於行政規劃與認同效能顯著高於男生;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行政規劃與認同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3)社區支援與回饋方面: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社區支援與回饋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社區支援與回饋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4)學生學習方面: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客語學習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客語學習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5)教師教學方面:非客家族群之學生,對於教師客語教學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客家族群學生;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對於教師客語教學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最後,本研究也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國中教師、社區家長參考。

 

關鍵字:教學效能、客語教學、客家意識、文化認同

 

 

 

 

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

年度: 98

作者: 葉瓊枝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6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我們生活的環境,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進而到「e化」社會。傳統活躍於田野、農村、山崗的山歌,已消失於無形,客家先民感觸敏銳、思路如泉湧、隨口隨鬥的活潑演唱畫面已不復見,傳統山歌的發展被迫趨於僵化、邊緣化。面對此種無奈的演變事實,探討傳統山歌歌詞所蘊涵的時代背景及文化意義,就更顯迫切。

  本研究,主要以苗栗縣退休教師劉鈞章蒐集的1016首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研究範圍。以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對山歌歌詞內容進行調查、分類與分析。以瞭解早期客家人的生活,數詞對客家人的文化意涵,闡明山歌曲調旋律與山歌歌詞聲調對應的必然性,還原山歌歌詞特殊客語詞彙的原意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及透過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的分析比較,探討客家山歌的起源。

  本研究証明了兩個論點:(1)情歌在本研究山歌語料中占65.5%,是所有類別中比例最高的,印証了多位學者的論點:客家山歌中,情歌占大宗。(2)透過山歌譜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的調值做對照,佐以山歌旋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調值的曲線圖比較,两者的曲線發展幾乎是一致或平行的。証明了山歌旋律的變化,直接依附於客家語言聲調的抑揚頓挫;証明了客家山歌在音樂上的特色是「語言與音樂完全結合」、「字調與歌調合一」。也証明台灣客家山歌沿襲松口客家山歌,是以四縣腔客語演唱的。

  本研究發現,無論從正板山歌、敍事山歌或古歌三個面向分析,客家與畬族兩者山歌的內容、形式圴大同小異,而畬族三類山歌出現的年代都比客家山歌早。所以客家山歌的起源應該和畬族有密切的關係。

 

關鍵字:山歌、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四縣腔客家話、畬族語言。

 

 

 

 

客家桐花祭政策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年度: 98

作者: 吳信慧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8.6

獎助金額(萬元) 7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客委會希望透過客家桐花祭的旅遊活動,實現「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庄」的行銷目的,深化各地的藝文活動內容,提升對桐花與客家文化的認識,達到發展與創造客家文化產業卓越的經濟產值政策目標。從2002 年開始至今年已舉辦8 年,屬中長期性計畫,活動成果明顯呈現。而客家桐花祭最重要資源之桐花林及人力、文化、產業等資源,均須仰賴各縣市客家庄提供,客委會以經費補助方式,希望藉由中央籌劃、企業加盟、地方執行、社區營造之政策網絡合作模式,由客委會、地方政府、活動社團及相關產業業者,透過彼此資源與良好網絡關係來完成客家桐花祭之政策目標。本研究以政策網絡相關理論為基礎,探討客家桐花祭活動資源最大提供者之苗栗縣地區,客家桐花祭活動參與現況,確認網絡關係人及重要性資源依賴情形,成員間互動、信任與夥伴關係建立與執行情形。

 

研究發現,在政策目標之行銷目的達成方面:(1)客家桐花祭活動的成績受到肯定;(2)油桐花影響當地產業經濟發展;(3)當地特殊環境及人文資源的客庄,對客家桐花祭旅遊人數及回流率有顯著影響。至於在政策網絡成員夥伴互動模式:(1)明確的政策網絡參與角色定位,有助於提升彼此信任及長期政策推動的順利與完整性;(2)保持經常性的溝通與接觸,才能建立良好與穩定的合作模式;(3)資源提供公平合理性與創新需求。而在研究建議方面:(1)部分觀光人潮過多地區,可參酌大型活動辦理經驗規劃較遠距停車場,並作區域性資源整合提升遊客旅遊多元性及停留時間;(2)加強當地人文與地理環境資源的特色推廣與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延長客家桐花祭效益,達成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經濟的長期綜效;(3)透過客家桐花祭活動認識客庄與深化客家文化認同。

 

 

 

 

客家數位學習推動成效之研究—以哈客網路學院與客語能力認證網為例

年度: 97

作者: 翁貴美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7.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現在社會是資訊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e-learning為學習方式的新寵兒。而行政院客委會也致力推動客家數位學習,建置數位學習網站—哈客網路學院與客語能力認證網站,將客家語言、客家文化與意象,藉由全球資訊網(www)無遠弗屆的力量,傳達到全世界。本研究主要以內容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瞭解客家數位學習推動的動機、理念、成效、困境及未來展望。

本研究發現,客家數位學習推動效能的提升,不只是網站建置內容的充實,更重要的是政府政策的規劃與執行;而研究建議,包括:1.對網站建置建議:(1)增加多國語言版瀏覽介面;(2)提供無障礙空間網站;(3)定期調查使用者對網站的意見;(4)設置內部客服人員管理回覆;(5)網站資料與多媒體擷取功能更加完善;(6)結合客家數位典藏與客家數位學習網站;(7)重視網站的內容深度及廣度。2.對政府推動建議:(1)加強宣傳;(2)設置即時回覆系統強化顧客服務;(3)與社區及學校單位結合資源互享。

 

 

  

 

 

苗栗地方政治與族群關係之研究—以2008年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選舉為例

年度: 97

作者: 彭志明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97.6

獎助金額(萬元) 5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客家族群佔了苗栗縣人口三分之二強,歷屆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多以客家族群為主,本研究乃在探究族群議題與地方政治發展的關連,藉由2008 年苗栗縣的立委選舉做一系統性的分析,以瞭解新的選舉制度以及新的選區劃分對苗栗族群關係的影響,同時探討各政黨的提名策略及候選人的競選策略是否會受到族群屬性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最後再從新的選舉制度來討論苗栗族群發展與地方政治之關係,以做為未來選制變革之參考以及供學術界日後在實證研究的檢

證。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深度訪談法,總計訪談政黨主委、選委會專業人士、立委候選人以及政治人物等四類關係人,藉以瞭解苗栗選區劃分過程是如何形成。另外,藉由選舉公報、候選人的文宣以及報章媒體中探討政黨及候選人的競選策略,並藉由立委選票的結果分析閩客之間的族群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苗栗選區劃分過程中族群以及人口比例是考量的重要原則,居多數的客家族群相當尊重少數的閩南族群,政黨相當重視候選人的族群身份。選舉結果顯示,關鍵少數族群是這次選戰中致勝的要素,首次成立的客家黨仍然大有可為,候選人的族群策略並沒有奏效,訴諸地域不再是票房保證,政黨已經凌駕在族群之上,投票結果已不受族群影響,苗栗政治板塊仍是藍大於綠現象,一閩一客的立委席次成形,票票等值的民主意涵更為彰顯。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