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0期 2014/03/0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社會的伯公信仰

【文/范庭華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研一生)

 

    一般民間信仰的土地公,客家人稱之為伯公,早期客家人為求風調雨順,最常見的在大樹下設立一個香位,伯公沒有神像,就以石頭代替,早晚耕作時向伯公祈求今年能有好收成。信徒們聚在一起聚餐、祭祀、做戲等,透過這樣的方式,同時凝聚客家庄人們的情感。傳統伯公廟的形式大多為一間小屋,伯公大多無神像,通常是簡單的牌位上面寫著「福德正神牌位」等字樣這也是早期客家地區,最常見的伯公形式,即使後來隨著經濟發展,開始有了神像,也僅是在石牆上簡單勾勒出伯公的樣態,由此可以看出客家人的檢樸性格,直至近幾十年來,才開始出現較多具體形象的伯公神像。

 

    台灣民眾非常重視並依賴土地公,伯公信仰是農耕生活中最重要的心靈寄託,伯公不再只是單純的農業守護神,反而具有多種職能,不僅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安撫民心讓成為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的所有神明裡跟人民的生活最為緊密聯繫的神明。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來臨,客家人和土地的關係不再如此密切,但客家人依舊會透過其它方式表達對伯公的尊敬與感謝,譬如全臺許多客家庄在農曆二月二日都舉辦「伯公福」活動,慶祝伯公的生日,表達對牠的感謝,「伯公福」又稱「食福」,是客家庄間重大的宗教活動,信徒們在這天大家聚在一起聚餐、祭祀、做戲等,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同時凝聚了客家庄人們的情感。

 

    伯公在庄民心中象徵的意義,隨著社會變遷而有多樣化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庄民誠心的祈求和感謝,不變的是庄民衷心的信任與尊敬。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